從12月11日召開的省政協界別協商會上獲悉,我省“互聯網+”和大數據產業,初步呈現以武漢市為龍頭、宜昌市和襄陽市為兩翼的“三足鼎立”格局。
武漢初步構建了智慧城市應用體系,大力推動光電子信息、軟件與信息服務、地球空間信息、云計算等產業做大做強。當下,“光谷云村”、左嶺大數據產業園等大數據產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聚集了烽火眾智、火鳳凰等一大批基礎好、潛力大的骨干企業。自2010年啟動建設智慧武漢以來,武漢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其中軟件及信息服務產業產值業已突破1000億元。
宜昌在全國叫響了“互聯網+”益民服務,依托三峽云計算中心,采取“市場化運作,政府購買服務”的建設、運營模式,搭建了全市統一的電子政務云平臺,還創造性利用電子政務云平臺對社會進行網格化管理,建立人口、法人、空間地理與自然資源、房屋、城市部件等六大數據庫,數據總量達到29億條,在國內城市中位居前列。“襄陽云谷”已成為襄陽新名片,華為、IBM、中國移動等40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入駐。依托這些龍頭企業,3個區域性云計算數據中心拔地而起,其中華為企業云華中大區云計算中心,能夠提供80000T存儲、10000臺云主機、20000多云桌面的服務能力。
與會省政協委員和專家在協商會上指出,我省發展大數據產業,還存在著數據安全風險凸顯、本土標桿性互聯網企業缺乏、關鍵技術儲備有待突破、高層次人才缺乏、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滯后等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數十條建議。
“開放是一種態度,更是一項能力”。華中科技大學博導廖小飛認為,打造公開、透明、共享的數據公共平臺應是湖北省長期的戰略任務。
他建議,當前,應加快制定大數據發展規劃,制定全省數據公開與省級大數據資源中心規劃,在數據公開和整合上走到全國前列;選擇制造、醫療、教育等優勢行業,加快大數據以產業結構的調整,讓更多人民群眾享受看得見的“云服務”。
省政協委員、武漢大學網絡中心主任石崗表示,數據的互聯共通,是利用好海量數據的關鍵。建議做好數據統籌與逐級開放,在內部將數據互通和共享,建立數據共享和開放標準和機制,有層次有選擇地對外開放數據,引導企業自主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探索商業與應用模式的創新等。
省政協常委陳緒群、鐘珞則建言,堅持“以用為要”,構建完善產業鏈條,是我省發展大數據產業的當務之急。
陳緒群認為,我省擁有人才、資本、技術等關鍵優勢,他就政府加強引導和培育建議:在公共服務事業方面進行大數據應用的采購試點與示范;采取服務“外包”模式,讓“專業人做專業事”;不斷探索大數據應用模式、集成機制、交易機制等創新;利用我省電子信息產業三年倍增計劃的發展契機,大力發展相關分析、應用軟件產業,促進高端信息產品制造業加快發展等。
鐘珞在會上介紹說,騰訊研究院發布的“互聯網+”指數結果顯示,我省位居第21位,在六大梯級中位處第5梯級。分析其深層次原因,在于行業之間壁壘沒有打破、資源共享渠道還沒有疏通、成熟完善的商業模式還沒有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