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要聞

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種子扎根于孩子們心中
——省政協月度專題協商會聚焦“加強中小學生鑄牢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協商建言

2025-09-03 15:37:54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王際凱 鄭軒  
字體大小:【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各族人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湖北是多民族聚居區,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扎實推進中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通過深入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與主題教育,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一步鑄牢各民族團結奮斗的思想根基,為民族團結進步夯實基礎。


根據省委批準的省政協2025年協商計劃,9月2日,省政協召開“加強中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月度專題協商會,以政協之為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深度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


會上,省政協副主席馬旭明作主題發言。劉曉冰、李金玲、童彥婷、武靜、賀軍、易愛民、李安輝、祖拉也提·卡斯木等委員和專家作協商發言。圍繞加強中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以下簡稱“鑄牢”教育)工作,委員和專家們紛紛發表觀點、提出建議,共同畫好“鑄牢教育”的同心圓。


?筑基——讓中華文化基因“自然流淌”


加強中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湖北干得怎么樣,接下來該怎么干?省政協對本次月度協商工作精心部署、扎實推進。


前期,省政協派出調研組深入學校、社區鄉村、主題教育場館,廣泛聽取不同層面意見建議,學習借鑒青海、河北等省區市“鑄牢”教育經驗,并多次與湖北省教育廳、省民宗委交流,了解全省中小學生“鑄牢”教育情況。通過深入調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積極建言獻策,形成會議建言材料26篇。


“學校是‘鑄牢’教育的主陣地,青少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未來。近年來,恩施州充分發揮中小學校主渠道作用,將‘鑄牢’教育深度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探索出具有示范意義的實踐路徑。”省政協委員、恩施州政協副主席劉曉冰說。


劉曉冰介紹,此前,恩施州在全州中小學開展“硒都石榴紅”課例展評、“清江流韻·快樂合唱”主題合唱比賽和“開學第一課”等活動,還主動與武漢、黑龍江、新疆等多地的學校結成對子,開展“石榴花開籽籽同心”“萬卷萬里行 中華石榴情”等活動。她說:“這些面對面的互動、心貼心的溝通,是最有效、最生動的教育,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深深扎根?!?/span>


同樣,在興山縣,當地打破地域界限,牽頭聯合開發“重走昭君出塞路”研學產品,組織興山與呼和浩特、烏海等地青少年開展“共繪昭君情”“同上微隊課”等活動,推動興山實驗小學、昭君中心小學與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等地學?!笆掷帧?,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互動中融入各族青少年血脈。興山縣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賀軍說:“截至目前,‘湖北少年進草原’等交流項目已實現線上交流4萬余人次、線下交流3000余人次?!?/span>


鶴峰縣是一個少數民族齊聚的大家庭,幫助孩子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鶴峰縣思源實驗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易愛民從教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


易愛民介紹,學校將地域民族文化符號轉化為中華文化認同的生動教材,通過打造民族文化長廊、每周一課傳習柳子戲、實施“小手牽大手”非遺推廣等活動,讓學生在“多元”與“一體”的辯證統一中筑牢精神家園。此外,學校建立了“學校—家庭—社會”聯動機制,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困難相結合,推動學生實現從“認知認同”到“情感內化”的深度轉化。


?推進——提升“講好中華民族故事”的能力


協商發言中,多位委員、專家建議通過組織專題培訓等方式,提升教師們“講好中華民族故事”的能力。


“‘鑄牢’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維度協同發力,久久為功。”省政協委員、民盟湖北省委會秘書長李金玲說。


此前,李金玲在調研中發現,當前在“鑄牢”教育的中小學師資培養和配備方面,還存在職前培養工作中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理論與政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點內容的系統化、必修化課程不足或深度不夠,一些短訓班的培訓內容脫離一線教學實際,精通民族理論政策、熟悉多民族文化的專業型教師不足等問題。


李金玲建議,在師范院校普遍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必修課,深入挖掘各學科蘊含的共同體意識教育元素、設計融合教學的模塊。制定教師共同體意識教育能力提升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納入“國培計劃”“省培計劃”重點,針對民族地區、散雜居地區、城市、鄉村等不同特點設計差異化內容。優先保障思政、歷史、語文等學科教師足額配備并向民族地區、薄弱學校傾斜,探索引進民族學、社會學等相關背景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巴瑫r,可以在現有教師中選拔培養一批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探索建立跨區域、跨民族的教師交流研修項目?!崩罱鹆嵴f。


針對不同的學段,“鑄牢”教育如何因材施教?


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智庫專家、中南民族大學教授李安輝建議,構建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課程內容體系的縱向銜接,以及在各學段內部與不同學科之間相互配合的橫向銜接。創新教學銜接方法與一體化,建立大中小學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整合各學段的教學資源,確保教學資源的層次性和遞進性。針對不同學段教師開展分層培訓,定期組織不同學段的教師進行交流研討活動,分享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健全評價體系銜接,不同學段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通過課堂表現、小組討論、實踐活動等方式,檢驗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能力。


李安輝說:“通過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健全評價體系銜接等路徑,實現大中小學教育的有機銜接,能提高教育實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span>


?創新——用數字、AI賦能“鑄牢”教育


湖北作為科教大省,數字化教育積極推進。如何運用數字、AI技術,更好賦能“鑄牢”教育?


“通過加大智能課程適配力度,運用AI算法與大數據分析構建全域中小學生‘畫像’,根據地域文化、教學水平、教材內容、課程設置等差異特征,動態匹配各地中小學歷史文化、地域文化等特色模塊化課程資源,可以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教育轉型?!笔≌f委員、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教授武靜說。


武靜建議,大力推動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教育機制,著力保障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學質量,打造城鄉一體、區域協同、標準一致的“一體化”教學體系,彌合潛在的質量型數字鴻溝。設置分層課程體系,增設AI交互資源,打造人機協同教學模式,構建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課為主線的“1+N”型多科目創新課程體系。


在加快構建數字中小學教學體系方面,武靜建議,構建全省全覆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數字教育體系,建立省內城市、縣城、鄉鎮、村莊四級,分時、分區、分級、分期的中小學數字教育體系。同時,深入挖掘荊楚文化、紅色文化、知音文化、三國文化、屈原文化等湖北獨有的歷史文化價值與民族精神價值,以黃鶴樓、屈原楚辭等中小學教材中出現的湖北立體知識網絡為基礎,增設以反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案例為典型載體的教學核心模塊,打造湖北特色中小學“金課”,打造湖北“唯我獨有”的文化教育符號。


在創新“AI+教學”模式、建設“AI+資源”樞紐方面,省政協委員、臺盟湖北省委會副主委、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童彥婷建議,開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AI教學資源庫,重點建設如辛亥首義各民族志士并肩戰斗場景等沉浸式教學場景。組織各市州與省外學生圍繞共同體主題開展項目式學習、跨區域協作學習。打造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統一平臺,提供資源檢索、在線教學和數據分析等一體化服務,與省內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和民族特色村鎮等建立館校社智聯機制,實現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