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的重視,農村基礎設施整體得到了明顯改善,尤其是灣灣通水泥路,村村通客車工程實施以后,農民出行難的問題解決了,增收致富的渠道也多了起來。群眾高興地說,過去乘座客車要趕幾里甚至十多里路到集鎮上去,現在在家門口抬腳就能坐上客車,真是方便多了,然而,據某區5個鄉鎮77個行政村統計,全區村灣道路總長達700多公里,沿路沿村沿灣站點共有140多個,區交通運輸部門因人手少鞭長莫及,難以跟蹤管理,同時,一些區交通運輸部門缺少村級道路交通運輸機構(科室),無專人人員、無專項經費、無專門人員,導致龐大的村灣道路運行網絡有名無實。據調查,近年來,農村村級公路不同程度的交通事故頻發,而且逐年呈上升趨勢。筆者走訪一些鄉鎮、村,出現了因村灣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村民摔傷和摔骨折的現象;同時,搶客源的也多起來了,有的村村通客車為了搶客源,互相搶線路、搶客原源,使村村通客車有時掛了“空檔”,影響了廣大干部群眾出行;村民做生意的多起來了,有的村民的以村村通客車為便車,到集鎮上攜帶鞭炮、汽油、煤氣等易燃易爆物品,給村民們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是省市交通運輸部門成立應村級道路交通建設專班,研究制定村級道路管理政策和方案,為各級黨委、政府提供政策依據。
二是縣(區)要設立村級道路交通專門科室,每年從財政列入專項經費,負責指導本區域內的道路交通工作。
三是在縣市(區)、鄉鎮建立道路交通管理站,做到有專門機構、專項活動經費和專人管理。管理人員可由省交通部門按每月人均發放2000元的補助,采取全省統一登記造冊、縣市(區)統一管理使用的原則,聘用一批道路交通協管員,每年一考一聘,其職責主要是負責區域內道路建設項目的申報、道路交通工作的管護和安全、貫徹和落實上級交通部門的有關精神等,使上下聯動的網絡,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鄂州市華容區政協委員 陳慶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