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圍繞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中心任務,突出推進農產品品牌現代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形成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從而提升了整個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但是,通過我們政協委員一線調研發現,從總體上看,農產品品牌建設成績顯著,但也存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各地政府管理部門和商家對農產品品牌產品保護意識淡薄,相關監管、維權保護、政府營銷等相關配套措施滯后,甚至農產品品牌許可使用不當,管理較為混亂。二是大部分的農產品還停留并滿足于一家一戶的分散式、小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模式,多數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未能及時注冊加以保護,部分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缺乏現代經營意識,導致農產品品牌在全國分布不均,不利于我國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三是農產品品牌市場占有率低,缺乏精深加工,加之市場信息蔽塞,導致大量農產品品牌旺季滯銷,找不到銷售渠道。
對策與建議:
第一,完善農產品品牌服務體系,組建農產品品牌隊伍,落實人員,明確職責,切實履行起服務職責。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印發宣傳資料、舉辦專題講座、現場咨詢、上門服務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媒體,宣傳農產品品牌法律法規知識及農產品品牌戰略的重要意義。
第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扶持培育農產品品牌,以促使更多企業盡快實現農產品品牌一體化。一要培育農產品品牌載體。以市場為導向,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源向特色、名牌農產品及優勢農業產業轉移,因勢利導,使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生產相對集中、產量較大的農產品涌現出來。二要確定培育梯隊。各地區要根據實際對品牌進行詳細調研和梳理,選擇消費者認可、市場信譽好、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優勢農副產品,作為梯級培育對象。三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完善政策幫扶措施,支持具有地理標志商標的農產品得到進一步發展。
第三,加強農產品品牌使用的規范管理,努力探索有效保護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的長效機制。一方面,要促注冊人通過商標使用管理規則,并且應加強行政指導,全程指導注冊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以此引導成員間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要建立農產品品牌侵權案件的快速發現機制、信息交流機制、部門之間協作機制,為農產品品牌提供有力保護。此外,還應建立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保護機制與不良信用曝光機制,以此引導和規范企業、農戶正確使用農產品品牌,并且促使企業遵紀守法,誠信經營。
(老河口市工商局、市政協委員 張俊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