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鄂州市的一些鄉鎮、村灣調查走訪,許多農民反映,種田收割的稻谷,很想通過打米機打成新鮮米食用,但苦于缺少這樣的機械,只好望“谷”興嘆。再則,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較多,打下的稻谷如果能就近就便打成新米,既能減少勞力的付出,又能節約開支。葛閔村村民胡文成對筆者說,前幾天,他準備打500多公斤稻谷的米,走訪附近的五個行政村及自然灣都沒有打米機,最后只得運到20多里外的一個大米加工廠去加工。以前,小型打米機在農村村灣普遍存在。如今,雖然種田生產稻谷的面積較之原來有所減少,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農民耕田種糧,同時,還逐步涌現出一些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種糧和基地,這些“種糧人”急需小型打米機,為此,筆者建議:
一是采取與種糧農機補貼發放的同時,對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配送小型打米機,方便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更好地服務農民。二是結合給農村建設曬場、打谷場的實際情況,為村灣建設一處小型打米機站,由農民自愿承包使用。三是將建設小型打米機站的項目列入精準扶貧內容,解決農村成千上萬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種糧“吃米難”的難題。
(鄂州市華容區政協委員 陳慶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