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興國安邦的基礎。一個民族的崛起,一個地域的振興都源于實體經濟的強大。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制造業迅速成長,經濟總量由1985年的世界第9位上升到現在的第2位。然而,實體經濟的發展又面臨諸多的挑戰,如虛擬經濟和新的商業模式的沖擊,房地產的沖擊,新技術、新市場的沖擊以及繁重的稅費壓力。實體經濟在諸多矛盾和問題的鞍羈下躊躇不前,普遍經營不景氣,讓人不安。實體經濟的崛起特別是制造業上規模、上水平,做大做強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一、實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1、從產業結構上來看,產業層次不高,結構不優,規模不大,技術不先進,大多為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給人的明顯感覺是:低水平重復項目多,同質化競爭嚴重,創新能力及核心競爭優勢不強,增長動力不足。突出表現是“三低兩高”。即:產品技術含量低,只追求量的擴張,沒有質的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低,人員流動性大,工匠精神普遍缺失;生產效率低,大多數工廠不能達產,大量的投資閑置,自動化、智能化運用的程度低。企業運行成本高,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稅費負擔越來越重;投資建設成本越來越大,研發經費越來越多,銀行及融資越來越貴;經營風險高。產業支持性政策不穩定、不連續;政策執行沒標準,不從實際出發,企業無所適從。同時企業投入風險和市場惡性競爭的風險加大。產業過剩嚴重。一些企業為蠅頭小利相互價格傾輒,甚至拿其他企業產品冒充自己的產品欺騙消費者以招攬客戶,改頭換面,以次充好,擾亂市場經營秩序。
2、實體經濟經營環境改善不足。《勞動法》保護了員工的權益,但是勞務糾紛越來越多,企業經營環境日益艱難;《環保法》保護了生態,但是城市綜合治理動能缺失,企業運行成本增加很多;《稅法》保護了國家利益,但稅收的不公平性,讓企業失去了競爭力;《八項規定》保護了干部,但門好進,臉好看,卻事難辦,企業的運行效率大打折扣;創新驅動好,但是知識產權保護失控讓創新者大多成了“烈士”。
3、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難度加大。一方面融資難,虛進實退,國進民退,資金未流入至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實體經濟。融資難和融資貴這是當今實體經濟面臨的“新常態”。一般企業資金鏈斷裂多半是銀行抽貸、限貸形成的。另一方面貨款回收難,社會經營的不誠信,造成大多數企業大量的呆死賬,企業一點利潤甚至還加上銀行貸款都變成了應收款,現在倒閉企業增多,資金風險更大了。
二、振興實體經濟的建議
(一)從政策層面保障,給實體經濟創造一個發展的良好環境。
保持政策的持續穩定。實體經濟是投資的主體,而政策的持續穩定是投資的前提。因此,在各種產業政策出臺前要充分論證,一旦發布執行,就要保持相對的穩定和連續性,不可朝令夕改。在政策的執行上各執法主體,要本著負責任的態度,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研究問題,從大局出發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萬不可死搬硬套,甚至殺雞取卵。否則,投資將血本無歸。
建立驅動創新機制。實體經濟是創新的主體。都講創新驅動發展,而政府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驅動創新,比如:科技投入的激勵,知識產品的保護,科技成果及其轉化的獎勵,創新資金的扶持,建立人才引進機制等,都是企業渴望解決的問題。沒有驅動創新機制,企業就缺乏創新的活力和條件,創新驅動就成了一句空話。
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實體經濟是市場的主體。但凡是市場,就存在競爭,特別是在全行業產能過剩的今天,惡性競爭有所難免。稅費過重且不公平;人員無序流動且企業無奈管理;產業規模計劃失控且仍放量增長;社會誠信度下降,劣質產品充斥市場,魚龍混亂,品牌意識、質量意識徹底淡化,急功近利、浮躁也成為常態。這些情況不是單個企業所能改變的態勢,必須用政策的、法制的、經濟的手段來引導和規范。
把實體經濟挺在前面。實體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從城市建設到勞動力就業,從稅收貢獻到地方經濟綜合實力體現,實體經濟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無法替代的。然而,一些人想用虛擬經濟和新的經濟模式,甚至是房地產取而代之,這是舍本求末,這樣的觀念會導致一代年輕人對干工廠的歧視,正在干工廠的人也會信心喪失。社會各行各業對制造業的輕視,從而出現投資、投入轉移。政府對實體經濟的重視要像抓城市建設一樣做足文章下真功夫才行。
(二)從企業內部挖潛,適應新常態,足練內功,自我發力,讓自身保持持續發展的活力
適應新的經濟模式?;ヂ摼W時代,新的經濟模式應運而生。企業要借助這一平臺,拓展渠道,拓寬市場,尋求新的增長,誰能搶先一步,該就能贏得商機。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貢獻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德國工業4.0、中國工業2025都向世界傳遞先進制造業的趨勢是向自動化、智能化發展,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決定著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與國際接軌。市場全球化時代,低成本無疑是占領市場的殺手锏。企業走出去才是活下去的生存之路。而與國際接軌,企業需要在信息、技術、標準、法規等方面做足功課,否則就會挨打。
依法誠信經營。法制化時代,依法經營,誠信經營是立身之本。面對安全、環?!耙粯寯烂钡膲毫?,加強企業內部運行管理,規范治理結構,強化法人責任,增強危機意識,才能使企業從事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走得更遠,才能做大做強。
(三)多管齊下,真情傾力扶持實體經濟發展
一是建議各級政府盡早出臺支持、鼓勵實體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提高實體經濟的地位。從減輕工業企業負擔、優化生產經營環境,鼓勵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產業轉型、人才引進等方面,從實際出發制定有特點和有別于周邊地區的好政策,改造傳統產業,扶持優勢產業,發展特色產業,力爭在十三五期間使各地工業企業結構明顯優化。
二是合理優化配置資源。重復投資及企業間內耗現象嚴重是許多地方存在的共性,如果以資本為紐帶,以市場、產品為核心進行資源整合,加強質量管理和品牌提升,各地的產業集群將做得更好。另外,融資渠道狹窄,企業資金短缺成了硬傷,各地多引進幾家商業銀行和融資機構,多一些融資途徑和辦法,以救企業于危傾。對人力資源問題。人社部門可成立若干個專業的勞務服務公司,由于現在企業很難保證長年滿負荷生產,淡旺季明顯。但勞動用工一進廠就得交“五險一金”,辭退員工更不易,且培訓時間長,用工時間短、成本極高,如果臨時用工,從專業勞務服務公司派遣,就可解決這些問題。
三是出真招、用真情減輕工業企業負擔。現在企業辦社會的現象仍然非常普遍,所有的負擔工業企業一項不落。稅收比例重,費用彈性大,稅費的不公平直接導致的是成本的懸殊,帶來的是市場競爭力的弱肉強食。政府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合理的稅費標準,減輕企業負擔。
四是大力倡導工匠精神,提高全民質量意識。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而工匠精神是制造業的魂。這些年來,制造業做到了量的增長,但少了工匠、丟了魂。以前國有企業員工在一個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成了草根專家;現在一個崗位干兩年就想到跳槽了。企業之間挖技術人才,殺低價。這樣的躁動,帶來的是實體經濟的衰退乃至崩潰。建議政府一方面倡導工匠精神,鼓勵在細分領域、細分市場上爭當冠軍;一方面加大打擊管制力度,讓企業能誠信經營,高水平發展。
五是完善城市服務功能,為實體經濟發展配好套。要完善城市功能,搞好污水處理、電力供應,發展物流業、電子商務、科技服務業等,給實體經濟創效增添動力,同時要發揮政府干預和市場配置的雙重作用,保持適度和平衡,規范服務價格和標準,促進城市功能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
(隨州市政協 戴百雄 肖春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