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明確地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求將其融入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全過程,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鄉村生態社區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空間和重要支撐,要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離不開鄉村生態社區建設水平的提升。近年來,我國鄉村生態社區建設雖在形成長效發展機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創新生態社區黨建工作等方面已取得長足進展,但也存在制約鄉村生態社區發展的若干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鄉村生態社區建設的規劃不足
鄉村生態社區包括生態建筑、村莊生態景觀、生態化的生活方式、生態產業等重要內容。必需通過科學規劃設計才能形成合理的布局。其中,生態建筑是指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它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周圍環境能形成有機的結合體,并兼具節水、節地、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的建筑。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充分保護自然景觀,充分促進居民間及人與自然間親密和諧,搞好生態建筑規劃,是作好鄉村生態社區規劃的關鍵。
我國的鄉村生態社區建設中,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社區布局缺乏規劃,農村居民點布局、生態產業用地空間布局、生態景觀布局等存在分散、雜亂、無序的情況,未能充分利用保護自然景觀;二是對生態建筑的理解表面化,鄉村農戶住房的建造方式傳統、建筑材料陳舊、結構設計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等問題較為嚴重。鄉村生態社區中,人居環境和植物環境并沒有完全做到有機結合,未能有效促進居民生態化的生活方式。
建議強化鄉村生態社區的規劃與設計,堅持“以人為本”,協調好生產、生活、生態的關系,打造我國布局合理、用地經濟、建筑物充分保護利用當地自然景觀、居民生活生態化、空間友好和諧、環境優美的鄉村生態社區。
二、鄉村生態產業發展的保障不足
鄉村生態產業的發展必需相應政策的保駕護航,亦必需相關技術提供的堅實支撐。這兩方面都是鄉村生態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本保障。現階段我國鄉村生態產業發展的困境與產業政策、技術方面的保障不足有密切關系。一方面,我國鄉村生態產業發展的政策保障尚不完善,現有的相關政策、制度、辦法等缺乏針對性、全面性、系統性,難以滿足鄉村生態產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國鄉村生態產業發展的技術保障,包括清潔生產技術、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產業鏈接技術、資源化技術、環境恢復技術等應用不夠。使我國鄉村生態工業技術創新不足,不少鄉鎮企業設備簡陋,少有能立足本地生態資源且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名牌企業,致使鄉村生態產業發展的動力不強。
建議強化鄉村生態產業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制定推進農村生態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及辦法;對農民進行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等方面的科普教育和培訓,幫助農民推廣、使用生態產業技術。
三、鄉村生態社區建設要素供應不足
鄉村生態社區建設要素主要包括資金、基礎設施和人才,具備這些基本要素,才能有效推進鄉村生態社區建設的健康發展。而當前我國生態社區建設要素明顯不足。
一是鄉村生態社區建設資金匱乏。生態建設保障資金方面,省級、市級、鎮級財政對鄉村生態社區環境保護與建設投入的資金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比較低,生態社區建設資金的融資渠道和籌資渠道有限,民間資本、企業資本參與不足,農民自籌資金積累有限,建設資金緊張。
二是鄉村生態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不足。許多地方的道路、交通、電信、通訊等基礎設施仍然適應不了生態社區、生態產業發展的需要,教育、體育、文化、醫療衛生等公共設施條件比較差。生態產業所需生產要素供需不匹配。
三是鄉村生態社區建設人才缺乏。人力資源是鄉村生態社區建設中的關鍵因素,而鄉村里技術、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稀缺是較普遍的問題。鄉村現有的各類從業人員缺乏有效的培訓,相關的技能、知識掌握不夠,人員素質較低。鄉村社區群眾在生態社區建設方面的參政議政能力較低且對先進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等認識有限,人力資源難以滿足鄉村生態社區建設與發展的需要。
建議政府及時出臺優惠政策,對參與生態社區建設的企業給予財政和稅收方面的支持,通過直接投資加大對動植物保護區和生態產業的支持力度,通過信貸和融資,使企業、社會組織、公民都能參與到生態社區建設中來,以有效改善鄉村生態產業發展所需條件,平衡鄉村生態社區建設要素的供需矛盾。
四、鄉村生態產業鏈培育不足
我國鄉村生態產業在優化產業結構、融合發展方面缺乏統籌考慮,生態產業鏈尚未形成。
生態農業方面,立體生態農業、庭院生態農業等發展不夠。生態工業方面,還未根據區域特點及傳統優勢,確立起自己的主導產業和拳頭產品。生態服務業方面,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對傳統服務業的生態化改造剛剛開始,大多是以農家樂、果園、茶園等為主。合作社開發的休閑農業產品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和銷售及售后服務產業體系,產品的銷售流通和售后服務跟不上發展的要求。現代化的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數字媒體等新興服務領域的建設缺乏。生態產品方面,經營類型相近的企業間分工不明確,產品存在趨同的傾向,產品同質化、層次性不明顯,特色不突出。
建議根據各區域的具體特點及傳統產業的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編制生態產業建設總體規劃,加大生態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構建和完善多產業融合的生態產業鏈,以利最大限度地挖掘傳統農業生產與農村環境中的附加價值,促進鄉村生態產業發展的進程。
五、鄉村生態社區評價指標體系建設不足
鄉村生態社區是以生態文明為目標,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經濟模式為途徑,以系統的鄉村環境觀來組合相關的建設和管理要素,在保持當地風俗文化條件下,運用生態學方法建設的和諧、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村社區。鄉村生態社區評價指標體系是鄉村生態社區建設與發展必須的重要依據。
目前,我國對鄉村生態社區建設并未形成統一的系統評價標準,現有的政策對鄉村生態社區建設的指導性明顯不足。各“村規民約”,雖然涉及到約束群眾講究衛生、環境保護的內容,但主要是遵紀守法、維護治安,缺乏對全面完整的生態社區建設的針對性。農村“風景區動植物保護管理辦法”主要是嚴禁捕殺、盜取、采集野生動植物的懲治措施,但也鮮有涉及保護景區生物資源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等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措施。
建議在研究相關農村社區建設技術指南和評價標準基礎上,考慮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和農村建設的主要限制因素,按照以農民利益為本的指導思想,遵循科學性、現實性、可操作性和過程管理等項原則,盡快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包括環境環保、資源消耗、交通系統、生態產業、生態文化、管理及公共服務等內容的鄉村生態社區評價指標體系。使我國鄉村生態社區建設評價有統一的科學標準。
(葉 寧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