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做好蔬菜品質安全保障工作意義重大,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關系到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直接關系到黨委政府的形象。
一、影響蔬菜品質安全的主要因素
1、環境污染與科學化生產不足。一是工業“三廢”等有害物質超標。由于工農業的發展和前些年人們環保意識的缺乏,農業生產所依賴的農業生態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工業“三廢”和生活污物排放造成農田土壤、農區水系及大氣質量嚴重退化。二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蔬菜硝酸鹽含量超標。過度施用化肥造成土壤、灌溉水硝酸鹽污染,也使得農作物本身過量積累。而蔬菜特別是一些葉菜類蔬菜更容易富集硝酸鹽。三是農藥濫用造成蔬菜農藥殘留超標。部分菜農為追求短期效益,違禁使用價格低、效果好、殘留期長的高毒農藥,以減少防病治蟲成本,而且常常不考慮農藥的安全間隔期,使得蔬菜農藥殘留超標?!?/p>
2、蔬菜生產的組織化、規?;潭炔桓?。大多蔬菜種植處于小規模生產,且多為兼業型生產,多數蔬菜散戶生產條件簡陋、經營分散、技術水平不高,生產、管理比較粗放。多數蔬菜采收后預處理過程如清洗、包裝沒有嚴格按照無公害要求執行,造成二次污染等。
3、市場監管有一定難度。一是市場準入門檻相對較低。目前,由于蔬菜進貨渠道眾多,各種來源的蔬菜紛紛進入市場,往往防不勝防,把好市場準入關有一定難度。二是質量安全檢測能力相對較弱。蔬菜質量安全檢測專業隊伍相對較弱,缺乏足夠的人力進行全面抽檢,檢測手段與設施裝備相對落后。三是責任追溯相對較難。不像肉類等,目前市場上的蔬菜大部分為“三無”產品,無法根據產品本身找到源頭;蔬菜交易環節基本沒有落實索證索票制度,多數蔬菜經銷商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沒有明確的蔬菜生產者信息,一旦發生質量問題也難以追究到生產者的責任。四是監管存在一些漏洞。蔬菜從生產到食用過程,分別由農業、工商、食品藥品、商務等多部門分段監管。由于監管執法部門之間職能重疊,執法范圍模糊不清,常常出現某些領域交叉執法、重復監管或空白地帶,執法效能上不去。
二、相關建議
1、建立健全部門聯動監管機制。
要健全政府強有力的協調機制和各監管部門間的協調機制,建立蔬菜從農田到餐桌的供應鏈監管模式,進一步完善食品追溯系統,提升監管水平、健全責任體系。特別是農業、商務、工商、質監、食品藥品、公安等部門需進一步明晰職責分工,建立快速的溝通協調機制,主動聯合執法力量,強化鐵腕執法,對危害蔬菜等食品安全行為“零容忍”。通過定期座談、聯系會議、聯合檢查、互通信息等方式,加強全方位協作,全面提升各職能部門的監管力度和效率,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加強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和科學施肥。
認真執行《農藥管理條例》,嚴禁在蔬菜、瓜果、茶葉等作物上使用劇毒、高毒農藥。加強農藥市場監管,嚴厲打擊違法生產、銷售和使用高毒、劇毒農藥行為。抓好技術培訓,指導農民科學安全用藥。大力推進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積極推廣低毒農藥、精準施藥器械與技術,努力提高農藥利用效率和防治效果。加強蔬菜病蟲害預測預警體系建設,推進以殺蟲燈、防蟲網、性誘劑、色板為主的綠色防控技術。引導農民提高蔬菜肥料施用技術,積極推廣使用符合標準的復合肥或配方施肥,并做到有機肥充足,確保蔬菜硝酸鹽含量不超過標準。
3、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合理規劃建設蔬菜基地。
加強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規劃建設,大面積保護蔬菜安全,對基地土壤、大氣、水質等要定期或不定期監測摸底,確保符合國家標準。要按照統一品種、統一購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和統一銷售等要求,加強蔬菜標準園建設,構建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注重品牌培育,加強品牌化銷售。進一步推進蔬菜無公害認證申報,擴大蔬菜無公害認證產品的覆蓋面,全面提升我市本地產蔬菜的質量安全水平。
4、完善蔬菜質量監測檢查機制。
一是進一步健全監測網絡。加強市縣鄉三級蔬菜農殘檢測體系建設,檢測范圍可由市區農貿市場擴展到縣鎮級農貿市場,由專業菜區擴展到部分農區。督促市場開辦者加快檢測室升級,配備能滿足實際需要的快速檢測設備、抽檢結果公示器材及專職檢測員,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公正性。二是強化重點蔬菜品種檢測。根據季節變化,對農藥殘留容易超標的蔬菜品種進行重點抽檢,在市場開辦者未進行重點品種抽檢取樣前,蔬菜經銷商不得開始經銷活動。三是充分發揮蔬菜農藥速測在安全監管中的作用。擴大速測覆蓋面,消除檢測死角,做到不檢測不上市、不合格不上市、不承諾不上市。
5、積極推進蔬菜規?;?、組織化生產和流通體系建設。
積極引導蔬菜種植散戶參加蔬菜專業合作社或合作社聯社,解決單打獨斗的局面。積極探索建立各種蔬菜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自我約束、購銷矛盾調解、穩定市場秩序、反映菜農利益訴求、交流市場信息等功能。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積極推進蔬菜貯運物流體系建設,通過“農超對接”、“農社對接”和“團購直銷”等途徑,積極拓寬蔬菜流通渠道,減少銷售成本,提高蔬菜生產附加值,建立起新型的蔬菜產銷體系,有效解決因蔬菜來源渠道雜亂而質量難以控制的問題,提高流通領域蔬菜質量安全監管效率。
6、完善相關制度。
一是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制定狠抓《湖北省蔬菜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實施方案》的貫徹落實。針對農貿市場、生鮮超市、蔬菜批發市場、蔬菜配送中心,嚴格實行蔬菜市場準入制度。針對在市場經營的業主,建立產品進貨查驗制度,探索建立蔬菜經營者退出機制。二是完善可追溯制度。全面開展檔案農業、信息上傳和電子信息平臺建設,運用蔬菜追溯碼、IC卡等信息化手段建立蔬菜追溯系統,推動“從田頭到餐桌”的透明化管理。明確強化蔬菜生產者、經營者質量安全責任,對其提供的蔬菜如實出具追溯憑證。三是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社會媒體等各種資源,及時向蔬菜經營者和消費者提供有關蔬菜病蟲害預測預報、蔬菜質量安全抽檢情況、無公害蔬菜選擇等多種信息服務;同時動員全社會來關注、關心、支持蔬菜品質安全的監管工作,加強社會再監督。
7、加強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技術研究。
研究選育或引進蔬菜優良品種,如抗病蟲害品種、稀有品種以及相應的配套栽培管理辦法;研究推廣使用先進科學的灌溉、用藥與施肥方法,加強生物防治技術與新型覆蓋材料的研發使用等。通過科技進步推廣良種良法,不斷提高蔬菜的產量與質量,堅決確保蔬菜品質安全,造福子孫后代。
(宜昌市點軍區政協常委 夏清鋒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