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民政協通過卓有成效地開展學習,不僅協調了統一戰線的內部關系,還促進了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達成共識,為凝聚人心,推動發展,保持國家政治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加強委員學習培訓, 是時代發展對人民政協和政協委員的客觀要求,是政治責任。為此,委員們只有通過學習培訓,掌握政協工作的原則和方法,才能提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調查研究、建言獻策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增進團結、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能力和水平。
一、委員學習培訓存在的主要誤區
(一)在學習認識上,存在三種模糊意識。一是輕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有的委員認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指標上去了,理論學習可要可不要,憑經驗,靠感覺一樣干事。二是不能處理好理論學習與工作的關系。有的基層委員認為農村工作任務繁重、壓力較大,很難抽出時間,理論學習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就不要了。三是政協委員大多是兼職,有的委員不能正確處理好“一崗雙責”;還有的委員錯誤的認為只要工作做好了,理論水平在實踐中自然會得到提高。
(二)在學習態度上,存在三種不良傾向。一是學風不正。把學習當成“軟任務”、“軟指標”,有時借口工作忙,真正潛下心來研究提升議政建言本領不夠。二是學習膚淺。對所學的東西總滿足于記住幾條重要論斷和幾句講話,對政協理論、統戰知識、民主協商等知識學習沒有飲渴感,所掌握的也不全面、不準確、不系統,導致有的委員撰寫理論文章有難度。三是學用脫節。在工作中理論與實踐存在“空對空”、“兩張皮”的現象,有學而不思、思而不深、學用脫節和不能學以致用的現象;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協商民主機制,拓展協商民主形式,有的委員在實際操作中還很茫然和不知所措。
(三)在學習形式上,存在“三多三少”現象。一是基層委員閱讀報刊雜志及看網絡電視錄像等形式多,委員活動組和政協聯絡處積極組織和開展視察調研等實踐性學習活動的少。二是大多數委員熱心于時事政治和個人興趣愛好的學習,自覺系統學習政協理論知識的少,學習無計劃、內容不系統。三是委員活動組和政協聯絡處應付日常事務性或本職工作多,真正靜下心來研究人民政協理論的少,尤其對如何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如何協助黨委將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完善民主監督機制,提高參政議政實效;如何更好地發揮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界別委員在政協工作中的作用;如何進一步加強基層政協自身建設,提高履行職能的能力和水平等課題研究的不夠。
(四)在學習管理上,存在三個薄弱環節。一是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健全,有的當一屆委員既沒有參加學習培訓,也沒有參加視察調研活動;有的基層政協組織沒有將學習培訓、撰寫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作為硬性指標來激勵約束委員。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可供操作的理論學習考試、考核、獎懲制度,學習與使用結合的不夠好,仍然存在學好學壞、學與不學一個樣的現象。三是已有的委員學習制度執行力度不夠,學習紀律不嚴,有的政協組織一屆才集中組織新委員學習一次,日常學習培訓更是流于形式。
二、提高委員學習培訓實效性的建議
(一)搭建平臺,擴展委員學習方式。一是建立網絡課堂。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傳媒對理論學習已經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網上豐富多彩的最新資訊信息,交互式的遠程教學模式為加強理論學習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間。因此,有條件的可建立一套基于網絡技術的全新虛擬課堂,探索網上學習平臺,實行學分制管理,網上考試評價與委員個人履職掛鉤等辦法,促進學習方式創新。二是開設“掌中學校”。利用手機擁有率高、傳輸快捷、使用方便的優勢,通過公眾微信平臺開通以“掌中學校”為命名的政協委員手機學習微信系統。通過手機克服傳統學習受時空限制的缺陷,確保委員們隨時隨地學習。三是搭建學習陣地。充分完善鄉鎮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健全配齊鄉鎮委員學習培訓陣地,以解決農村委員培訓“真空”的問題,切實提升各鄉鎮政協聯絡處委員理論學習有形課堂的教育培訓水平。四是擴寬宣傳渠道。采取召開會議、工作簡報、宣傳欄、電視電臺、政協手機報等多種形式對人民政協性質、地位和作用進行廣泛宣傳,及時報道政協工作動態和好的工作經驗作法。五是開辦流動學校。堅持“誰發展的又好又快就去學習誰”,組織委員“走出去”到發展快、建設好的地方去學經驗、找差距、換腦筋、長見識,在委員中掀起“頭腦風暴”,真正使委員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闊視野,推動人民政協事業向縱深發展。
(二)豐富內容,增強委員學習實效。當前可學、需要學的教材名目繁多,但真正能與委員實際相融合、互補的教材卻很稀缺。為此,建議:一是委員學習培訓內容要有適用性。學習內容既要精又要管用,力戒形式主義,堅持做到與實際相結合,緊貼委員生活中的難點、疑點、熱點問題,砍掉一些陳舊的、不合時宜的內容,著力在政協理論和政協職能的運用上下功夫,本著“委員干什么就學什么、委員需什么就教什么、委員缺什么就補什么”的原則,提高委員學習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二是委員學習培訓內容要有層次性。委員的層次很復雜,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在外創業人士、有的工作在鄉鎮,不同崗位的委員知識結構、能力素質要求也不同,所以在培訓內容上要有深淺要求,在政協理論知識安排上要由淺入深,由常識理解到研究探討,要充分體現層次的差異。三是委員學習培訓內容要有系統性。圍繞提高委員整體素質的目標,堅持整體規劃與個別落實相結合,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建立健全委員學習培訓體系,這個體系主要由六大類知識構成:政協知識(含政協章程、人民政協的組織和會議、政協理論、政協職能等);政治理論(含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時事政策等);黨性修養(含黨史、黨的優良傳統、宗旨意識、黨風黨紀、道德素養等);委員必備(含委員的權利和義務,委員如何撰寫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獻策和怎樣收集整理文史資料等);基本知識(業務所需本領和公文處理、信息網絡、辦公自動化等);專業知識(含經濟、管理、法律、科技、文化、衛生和國防教育等專門學科知識)。按照這六大類的學習培訓內容,每屆政協組織都要制定委員培訓大綱,明確每年的學習培訓內容(含外出學習考察)、教材的編寫或選定及具體協調組織工作等,促進委員在學習中增進共識提高素質。
(三)組合資源,壯大培訓師資隊伍。加強委員學習培訓,增強委員學習培訓實效,必須要有一支思想水平高、綜合素質好、熱愛人民政協工作的師資隊伍。鑒于各地的實際各有不同,一方面,以當地黨校(行政學校)教師隊伍為依托,緊緊圍繞黨委中心工作,堅持“黨委發展需要什么,黨校就培訓什么”的原則,找準委員在政治理論知識、綜合素養、實踐經驗、方法技巧和農村實用技術等方面的薄弱環節,開展各類主體及專題培訓班。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組建一支“講師團”,著重從各社科專業干部、機關的理論工作者、一部分退居二線的領導干部中,選聘一批思想素質硬、理論素養高、語言表達能力強的縣內外黨政老領導、老委員、老政協工作者、老文史愛好者、老校長等人員組成“講師團”,還可邀請高等院校專家教授,主要負責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情、省情、縣情、鄉情和政協理論、委員必備等知識以及重大問題的研究和宣講,在堅持傳統教學培訓基礎上,推行體驗式教學、互動研討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以此提高政協委員和政協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健全機制,強化委員制度管理。一是健全投入機制。逐步建立起“政協主體、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委員學習培訓投入多元化機制,以解決委員學習中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設施更新拖后腿等問題。二是健全輪訓機制。實行委員定期輪訓制度,強化委員調訓的約束力,讓第一個委員都有公平的學習培訓機會,避免出現“局長委員忙開會、老板委員忙賺錢、骨干委員忙下鄉、次次培訓老幾個”的怪現象。三是健全考核機制。考核激勵機制是加強委員管理、激發委員活力最有效的方式。要想搞好委員學習培訓,必須將委員網上學習和參加學習培訓情況,不僅列入每個委員年度履職盡責情況進行考核,還納入各委員活動組和各政協聯絡處的年終述職報告中,作為政協組織向黨委推薦優秀干部人才和年終評選優秀政協委員的重要依據,以此增強委員學習的剛性,促使委員真正把學習當成一種覺悟、一種修養、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來追求,以對黨、對人民、對人民政協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來加強學習和培訓,以敏捷的思維、飽滿的激情、創新的工作贏得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竹溪縣政協 吳曉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