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呂文艷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凌墨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鄒斌
2018年,我省將打好三大攻堅戰列為首要工作任務。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長江大保護還有哪些“硬骨頭”要啃?昨日,列席省人代會的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呂文艷接受楚天都市報專訪。
省民進提案加強城市內湖水質保護
建議打造武漢“百湖綠道”
我省雖有“千湖之省”的美名,但近年來許多城市內湖依然遭受著水質污染富營養化、湖面面積縮小問題的困擾,而這些問題其實是困擾湖泊管理的老問題、“慢性病”。
省民進為此提交提案建議,我省應結合河(湖)長制開展湖泊管理“一湖一策”試點工作。針對圍湖建房嚴重的地區,如省會武漢的湯遜湖、南湖地區,紫陽湖等城中公園,地方政府應撥??钪攸c開展“退房還湖”工程,修建沿湖綠化道路,妥善安置居民,讓武漢不僅有東湖綠道,未來還要打造“百湖綠道”。我省各地方政府應根據城市湖泊特點要求劃定垂釣放生區和非垂釣放生區,并明確所有城市內湖嚴禁垂釣和放生。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倩整理
省民進關注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問題
建言嚴控三峽庫區基礎設施建設
三峽庫區是長江上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庫區水土流失面積5.1萬平方千米,占庫區土地總面積的60.6%。每年流失的泥沙總量達1.4億噸,占長江上游泥沙的26%。
為此,省民進建議,優化村鎮及路網布局,降低人為活動干擾強度,優化零星分散農戶的住房位置和路網結構,盡最大可能減低對生態脆弱區的人為擾動。嚴格工程項目管理,加強監督與指導,推進防護林體系建設。
楚天都市報記者劉利鵬整理
武漢襄陽宜昌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將更嚴
楚天都市報:不少代表委員表示,近幾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綠色”分量越來越重。也有人說,今年環保部門將更忙了。您怎么看?
呂文艷:的確,這是近年來最“綠色”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把生態環保工作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全文提及環境保護工作共十余處,涉及篇幅1500余字。報告將打好三大攻堅戰作為2018年的首要任務,作為環保部門,我們將牢記使命、勇于擔當、全力以赴,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楚天都市報:怎樣才算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否有一個具體目標?
呂文艷:總體而言,就是要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我省制定了具體指標。其中,治水方面,到2020年,地表水斷面水質Ⅰ~Ⅲ類比例達到88.6%以上,劣Ⅴ類水體斷面比例控制在6.1%以內。治氣方面,納入國家考核的13個重點城市 PM2.5年均濃度不高于53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不低于80%。治土方面,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楚天都市報:這場戰役怎么打,我省將有哪些新的污染防治措施?
呂文艷:圍繞水、空氣、土壤污染治理,我們將開展十大行動。其中打贏藍天保衛戰,開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聯防聯控“三大行動”。其中,支持武漢、襄陽、宜昌等地優先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這個限值比國家一般排放標準更嚴。
年內完成縣級飲用水源地全整治
楚天都市報:治水和治土方面呢?
呂文艷:開展碧水行動,實施改善重點流域水質、污染治理設施提標升級、農村環境整治、黑臭水體治理“四大行動”。今年,全省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全省148個黑臭水體,我們用兩年時間已經治理了104個,還有40個按照國家要求在2020年之前治理消除。
開展凈土行動,開展農用地、工業污染地塊、危險廢物“三大管控”。2016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土壤污染防治條例》,今年,我們要對全省土壤污染進行一個拉網式普查,查明全省農用地土壤污染分布,完成全省土壤環境功能區劃定。在這個基礎上,實施農用地土壤環境分類管理,建設用地準入管理。
楚天都市報:推進長江大保護方面,環保部門今年的重點是什么?
呂文艷:今年重點工作有兩個。一是沿江化工企業整治行動,推動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重化工企業關閉、整合、升級、搬遷。二是在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方面,全面完成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違法違規問題清理整治。去年是市州級以上飲用水源地的整治,整治了全部62個問題;今年延伸到縣級,年底前要全面整治完成縣級飲用水源地存在的突出問題。
楚天都市報:治水最難的莫過于跨區域的水體,這個難題可有破解新方案?
呂文艷:我省水系發達,納入國家考核的有114個監測斷面,是全國最多的。前年,湖北在沿江省市中率先實施跨界斷面考核,今年,我們將借鑒空氣質量考核獎懲的思路,探索對跨界斷面水環境不僅考核,還要實施明確的獎罰,探索開展跨界斷面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另外,設立跨區域環境監察辦公室。
去年77個市縣空氣質量考核獲獎9630萬元
楚天都市報:去年各市州空氣質量考核結果怎樣?
呂文艷:2017年,省級財政安排生態補償資金9630萬元,對2016年度空氣質量改善的77個市縣給予了獎勵。由于對2016年的生態補償資金考核只是對17個市州,市州再根據獎勵金額對轄區內的部分縣市區給予獎勵。17個市州除了神農架林區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對應處罰的生態補償金進行了豁免外,其他16個市州均有獎勵,沒有處罰地區。
楚天都市報:去年我省空氣質量改善成效如何?
呂文艷:2017年我省納入國家統計的13個市州(不包括仙桃、潛江、天門和神農架林區)PM10累計均值為8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五。納入國家考核的13個市州PM2.5累計均值為52微克/立方米。13個市州優良天數比例為76.1%,優良天數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三。
省級環保督察兩年內覆蓋所有市州
楚天都市報:在生態建設制度改革方面,我們關注到,省級“環保垂改”首當其沖寫入報告。
呂文艷:就在上周,1月18日,全省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已經正式啟動。湖北作為全國首批12個改革試點省份,今年內將基本改革到位。此次改革變化最大的就是對市縣環保部門干部管理權限的調整。為了增強環境監察的統一性、權威性和有效性,構建全省環境監察體系,將市、州、縣環保部門的環境監察職能上收,由省環保廳統一行使。
楚天都市報:去年中央環保督察的力度很大,我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建立環保督察長效機制”,具體怎么建?
呂文艷:中央環保督察帶來的環境改變是顯著的。2016年,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我省一個月,就收到1925件投訴件,對于督察組提出的整改任務,我省積極整改,去年已完成56個整改任務,剩下的28項整改任務,按照國家要求要在2020年前全部完成。這28項任務,都是老大難問題,特別是跨流域的污染問題,比如四湖總干渠、天門河、通順河的污染問題。但是,再難啃的骨頭,我們也要堅決啃下去。
今年,在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面,對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工作情況開展省級“回頭看”。在建立環保督察長效機制方面,重點是建立環境督察制度,設立環境監察專員,駐點專職督導區域內環境監察工作,今年開展省級環境保護督察,兩年實現全覆蓋,涉及所有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