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作為中國第一大河,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蘊藏大量精美絕倫的文物,而且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積淀了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諧共生為內核的文化價值體系,構筑了長江文化的精神之魂。”湖北省政協常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黃立國說。
5月25日至27日,黃立國率湖北省政協調研組圍繞“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主題,赴宜昌市夷陵區、猇亭區、遠安縣、當陽市等地,實地調研了解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等情況。
5月25日,調研組在宜昌市召開座談會,聽取相關情況匯報并座談交流
5月26日,調研組在遠安縣深入了解三線工業遺存資源和三線文化挖掘利用情況
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調研組建議,高度重視,著眼長遠、謀篇布局、一體推進長江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不斷創新長江文化之美,讓文化走進人民,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省政協委員林習珍說,宜昌作為巴楚文化的搖籃,文物古跡及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遺址十分豐富,既有早期人類文明,又有大量山水人文遺存,以及革命文物和工業遺產,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調研組充分肯定宜昌市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上做的大量工作。宜昌市開展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建立了縣鄉村管理人或使用人四級文物安全責任體系,文物保護狀況明顯改善,文物合理利用深入推進。
5月25日,調研組在猇亭古戰場調研
胡偉、何偉軍、陳和春等委員建議,宜昌市可以為文化遺產量身定制符合各自特點的保護和利用方式,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利用。建議深入持續挖掘文物、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歷史內涵,科學、合理、規范利用文化遺產,講好文化遺產背后的故事。
委員們還建議,學習湖南湘西等地好的做法和經驗,探索文物和文化遺產好的保護和利用有效市場機制。
(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辦公室 供稿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