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報告
深海一號下水、鯤龍AG600水上首飛、“虹云·武漢號”衛星首發……2018年,“湖北造”大國重器,一次次驚艷世界。
新的一年,“神兵利器”如何開啟創新引擎?國之重器如何助力高質量發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加快航空航天、北斗導航、海工裝備等產業發展,引發代表委員熱議。
軍民融合,釋放強大動能
軍民融合發展,能量有多大?“深海漁場”最有說服力。2017年6月3日,“武船造”世界首座大型半潛式智能漁場交付挪威用戶。業內人士預測,未來5年,“深海漁場”產業規模將超過百億元,相關產業如養殖、運輸、冷藏、加工等產值預計可達千億元。“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有助于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列席會議的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馮仲凱表示,湖北軍工實力雄厚、科教資源富集、產業基礎堅實,軍民融合發展具有良好條件。“走軍民融合發展之路,集團在2018年誕生了第一家上市公司銳科激光。”省政協委員、航天三江黨委書記、董事長郭勇表示,2011年,航天三江控股銳科激光,民企靈活的管理體制和軍工嚴格的質量管理實現完美融合。“7年來,雙方取長補短,將各自優勢發揮到最大。”郭勇表示,融合過程中,三江為銳科提供任務,牽引其技術創新邁向更高層次;在研發生產上,銳科引入航天工藝管控、檢測體系,借鑒航天質量管控體系,產品的可靠性和質量大幅提升。“軍民融合讓國產航空座椅走向世界。”省人大代表、航空工業襄陽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永勝告訴記者,2018年,旗下航宇嘉泰飛機設備有限公司研制的國產座椅首次線裝空客飛機,這意味著“湖北造”國產航空座椅已與全球座椅供應商同臺競技,拼搶全球航空座椅年均490億美元的大市場。
“神兵利器”,開啟創新引擎
軍民融合,富國強軍。
2018年3月2日,十九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
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湖北如何發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武漢、襄陽、宜昌、孝感等地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襄陽承接落實國家戰略,正當其時。”馬永勝認為,作為我國“三線建設”重要地區,襄陽擁有眾多軍工及“民參軍”企業,可充分發揮產業和技術優勢,按“軍工主機系統集成+民營企業配套”模式,創建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孝感是軍工大市,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有基礎、有潛力。”省人大代表、孝感市市長吳海濤表示,將參照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省委軍民融合辦”)職能,籌備成立孝感市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作為常設辦事機構。通過設立新機構,開啟孝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征程。圍繞五大軍民融合產業園、延長軍民融合產業鏈、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開展招商引資,打造軍民融合產業發展主陣地。
馮仲凱表示,與傳統經濟園區和產業示范基地不同,創建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必須瞄準國家需求,堅持以制度創新為重點任務,以破解影響和制約軍民融合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為主攻方向,探索新路徑新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采訪中,多位代表委員表示,創建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宏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建設。
馮仲凱透露,目前,我省已建立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創建聯席會議制度,對創新示范區創建做了大量探索。今年,省委軍民融合辦將會同省發改委等部門,加快推進國家創新示范區創建申報以及省級創新示范區創建頂層設計和動員引導工作。
大國重器,助力高質量發展
2018年11月,珠海航展上,我國新一代輕型運動飛機領雁AG50成為爆款產品,一次賣出50架。“AG50就是荊門研制的。”省人大代表、荊門市委書記張愛國表示,AG50由位于荊門的航空工業特種飛行器研究所設計,該所是我國唯一從事水面飛行器和浮空飛行器等特種飛行器研究的主機所,成功研制了中國第一代大型水上飛機、第一艘載人飛艇、第一代水陸兩棲飛機、第一代平流層飛艇平臺和國產水陸兩棲大飛機AG600,多次填補我國航空高科技和基礎研究領域的空白。
同樣值得自豪的還有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人才和技術實力。馮仲凱表示,全國共有29家軍工船舶研究所,其中7家在湖北;全國有14名船舶專業院士,湖北有5名;在這一領域,我省還擁有1000多項國家專利,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如何將大國重器的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更多潛力產業成長為現實增長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航空航天、北斗導航、海工裝備等產業發展。
張愛國表示,將搶抓荊門通用航空、新能源與新材料產業被納入全省十大重點產業契機,高質量建設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實施一批軍民融合項目,將荊門打造成通用航空產業增長極。
作為我省規模最大軍工企業,航天三江2019年預計可實現軍民融合產業營業收入110億元。郭勇表示,今年,大國重器將全面發力。運載能力更大的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已完成各系統關鍵技術攻關,有望今年上半年首飛;行云二號衛星研制進展順利,預計今年發射;火箭總裝總調中心主體工程已竣工,今年底投入使用后,將達到年產20發火箭的生產能力。
目前,省委軍民融合辦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推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2)》等政策文件。馮仲凱表示,將加快推進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工程、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武船雙柳基地、深遠海智能漁場、海洋核動力平臺、北斗導航應用示范等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建設,支持和培育一批軍民融合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
大國重器研制多為國家工程。采訪中,代表委員建議,深化我省與國家國防科工局、央企軍工集團等戰略合作,爭取一批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在鄂投資建設,培育發展新動能,助推湖北高質量發展。
——【背景】——
鼓勵合作創新支持民企“參軍”
省委軍民融合辦推進軍工民企院校產學研用合作,支持成立了一批創新機構聯盟和信息共享平臺。
全省有4個創新中心、2個研究院、7個產業聯盟、2個信息共享平臺。
開展典型示范,推薦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入選國家軍民融合典型案例。
鼓勵和引導優勢民營單位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