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過程成為廣泛凝聚共識、深度匯聚力量的過程
4月25日至26日召開的省政協十二屆六次常委會會議,專題調研和建言獻策重點從綠色發展、創新驅動、長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三個方面展開。前期工作著力從四個方面下功夫:
——把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貫徹落實下去。組織委員和民主黨派成員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我省“雙十工程”相關規劃和工作方案,深刻領會精神實質,指導調研工作。
——把民主協商貫穿調查研究的始終。采取走上門、請進來、登上網、沉下去等多種方式,與政協各參加單位密切溝通,與省直有關部門聯系協商,與有關智庫專家座談磋商,首次開展省政協常委會會議網絡議政和網絡調查活動,網民點擊量達30多萬人次,其中1萬多人次發表意見,推動政協協商向網絡、向基層、向社會、向群眾延伸。
——把務實作風融入參政議政全過程。實地調研、選點剖析、座談研究、理論探討,問卷調查、專家調查、網絡調查,廣大政協委員和各個調研組堅持深入一線和基層,發揚求真務實作風,察實情、建真言、獻良策。
——把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民智和力量廣泛凝聚起來。此次調研既把民主黨派、工商聯、政協專委會、政協界別、市州政協的力量調動起來,又把全國及省市縣四級政協委員發動起來,還邀請廣大網民和理論界人士參與進來,各界人士在政協平臺上溝通思想、交換意見、解疑釋惑、形成共識,調研過程成為廣泛凝聚共識、深度匯聚力量的過程。
大家一致認為,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四個著力”“四個切實”的殷殷囑托,踐行生態優先理念,厚植綠色發展底色,增強創新驅動動力,以湖北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了全省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大家分析了我省在推動長江綠色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著重提出了三方面建議。
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格局,提升高質量發展含綠量
健全支持保障機制。強化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執法主體責任和法治監督,強化綠色發展法治保障。制定我省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強化生態環境保護“三線一單”管控。爭取國家在漢設立長江生態法院,審理長江流域環境資源案件。爭取中國長江綠色發展基金、長江經濟帶排污權交易中心落戶湖北,爭取國家把我省作為長江經濟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示范區。
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優化沿江生產力布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有機農業和生態環保產業,加大生態產品供給。嚴格執行生產、工藝、產品、安全、排污等標準,推進化工和生物醫藥產業清潔生產、綠色發展。培育壯大綠色康養、生態旅游、醫療服務等大健康產業集群。
推進綠色發展示范。推進武漢國家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抓住中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落地我省的機遇,打造國際低碳產業園。推進我省與國內外具有超強實力的企業集團合作開展生態環境治理試點。優化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推動沿江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
加速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壯大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加強重大科技創新和服務大平臺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重大科學裝置等國家級基礎研究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產業創新中心落戶我?。恢С质绕髽I與高校院所共建技術中心,布局建設一批研發與功能型轉化平臺,搭建一流“產學研”協同平臺;不斷規范、優化和加強現有創新平臺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主體培育。加大并整合政府科技財政投入的力度與強度,加強基礎研究,加快關鍵技術突破,每年實現一至兩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科技人才工作機制,實施創新型高成長領軍企業培育工程、科技型初創企業培育工程。建立健全專業化市場化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建立線上線下科技成果信息發布與技術交易平臺。
推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與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出臺航天航空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發展、5G技術應用產業等專項發展規劃。打造以火箭衛星研發、重大空間試驗設施、人工智能應用為重點的產業集群,爭取將我省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等項目納入國家有關項目庫,把衛星星座計劃納入國家空間規劃。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
加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構筑高效多式聯運體系。成立區域性多式聯運物流企業合作聯盟,有效降低區域物流成本。加強集疏港鐵路與干線鐵路和碼頭堆場的銜接,新建、改建一批多式聯運專業站場,提高集裝箱聯運效率。推動高鐵直達武漢天河機場,充分發揮武漢、鄂州兩個機場比較優勢,推動“航空+”多式聯運。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多式聯運管理體制。
加強港口資源整合和統一管理。借鑒浙江推進區域港口一體化改革經驗,加快建立全省統一的港口管理體制,有序推進港口整合,釋放從“一群港”到“港口群”的聚合協同效應。制定岸線資源管理辦法,加強岸線資源管控、開發利用。建設現代港口城市,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
推進長江航運業信息化智能化綠色發展。謀劃三峽新通道,推動三峽樞紐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加快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建立航運中心與武漢自貿區聯動機制,申報“武漢-宜昌國際貿易自由港”。加強長江漢江清江應急救援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建設數字航道、智能船閘、智能港口、船舶導航、監控系統及長江中游衛星數據中心,打造“智慧長江”。
加強長江法治建設
張險峰常委(民革湖北省委員會)
強化科學立法,健全綠色發展法制體系。優先啟動我省長江大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地方立法工作,制定出臺“湖北省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對長江流域立體化保護和發展的各項制度作出細化規定,形成完備的法制體系,實現長江經濟帶綠色可持續發展。
強化統籌協調,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成立我省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機構,建立長江沿岸各地環境執法協同聯動機制,明確權責劃分,統一執法標準,規范執法程序。建設我省長江綜合執法網絡管理平臺,共享執法信息,提高執法效率。
強化司法保障,提升司法保障能力。升格湖北省環境法庭,充分發揮海事法院跨行政區劃管轄和專門審判的優勢(武漢海事法院),設立長江生態法院,統一裁判尺度。檢察機關應積極開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公益訴訟。設立公益訴訟專項資金,對檢察機關和社會公益組織發起的環保公益訴訟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
強化法治精神,為綠色發展提供最大“法治紅利”和最強“法治動力”。充分發揮我省政法院校司法理論人才和實踐人才集中的優勢,積極開展相關法規的研究論證工作,推進內河運輸和船舶的立法進程。
建設武漢國家綜合性科創中心
李燕萍常委(民建湖北省委員會)
充分利用國家戰略機遇,加快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搶抓機遇,積極申報,力爭武漢能列入新一批國家綜合性產業創新中心,爭取國家支持武漢創建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推進戰略協同和聯動,將疊加在“光谷”的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自貿區的政策推廣到其他城區,形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戰略聯動。鼓勵創業項目與產業項目對接,把創新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
高站位謀劃大科學裝置集聚區,大力提升原創能力。借鑒合肥科學島經驗,規劃我省大科學裝置集聚區,搭建聚集國際優勢科技資源的科研試驗和協同創新平臺,重點推進強磁場二期、精密重力測量,爭取新一代同步輻射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建設。充分利用科教資源,加快推動知識技術創新,促進重大原創成果的涌現和轉化應用。支持高校院所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發項目,共同建設重大科學基礎設施。
打造科研生態環境,著力推動科技產業融合發展。推動一批重大專項、研發與功能型轉化平臺布局建設,進一步完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產業的合作機制,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同時,加快培育壯大主體、加大開放力度、大力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瓶頸。
依托黃金水道發展多式聯運
賀敏常委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推動水、路、港、岸、產、城協同發展。推進5個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推進長江航道整治“645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年運量150萬噸以上大型工礦企業物流園區鐵路進港,提升鐵路專用線接入比例。完善鐵路物流基地、水運港口集疏運條件和一體化銜接功能,支持鐵路向港口碼頭前沿延伸,消除“最后一公里”瓶頸。
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大力開展“公轉水”“公轉鐵”工程,充分發揮京廣、京九鐵路大動脈和長江黃金水道的組合效率,以大宗散貨和集裝箱為重點貨類,穩步發展集裝箱和大宗散貨鐵水聯運、江海直達運輸。
培育發展市場主體。支持省內知名多式聯運企業整合市場資源、開展業務合作、創新組織模式、更新設施裝備、完善標準體系、優化運輸組織,開展多式聯運“一單制”等試點。
加大服務支持力度。建立各部門常態化、制度化協同工作機制。研究出臺支持多式聯運發展的政策,建立完善各項激勵措施。提升信息服務水平,大力推動跨方式、跨部門信息共享,實現聯運信息互聯互通。提升口岸通關能力,優化口岸布局,創新監管模式,簡化通關流程,提高換裝效率。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溫興生常委(省政協經濟委員會)
完善融資規劃,加強綠色金融制度建設。制定湖北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融資規劃,完善綠色融資項目庫,推廣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發揮地方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對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投資給予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推動金融監管部門將綠色信貸納入宏觀審慎評估框架,形成綠色金融業務激勵機制。督促企業履行生態環境社會責任,擴大環保投資規模,推動產業綠色轉型。
推進產品創新,發展多層次綠色金融體系。發展以排污權、環保項目特許經營權、綠色項目收益權等為抵押或質押的新融資模式,探索綠色信貸加股權投資的投貸聯動模式。為期限長、風險高的綠色項目提供退出途徑。在環境風險較高、環境污染事件較為集中的領域,率先實施環境污染強制責任險和長江水質安全險。
加強綠色金融產品的強制性認證。建立統一的綠色金融項目目錄,構建具有國際水平的綠色金融評價機制。建立權威的綠色金融征信機構,搭建綠色金融信息共享智能平臺。
爭取國家把湖北作為長江經濟帶綠色金融改革示范區,打造國內首個綠色金融中心,加快組建湖北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
重視人才培養,加強跨區域合作交流。組建“長江經濟帶綠色金融聯盟”。
發展商業航天產業
郭倡民常委(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
加強戰略謀劃。積極爭取納入國家“十四五”相關專項規劃,特別是衛星發射計劃;納入省級發展戰略,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寫進省委重要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納入省和武漢市“十四五”規劃,出臺湖北省航天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并與其他專業規劃相銜接,謀劃和支持長江黃金水道空間信息綜合應用示范工程、國土資源湖北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武漢大學高精度實時智能遙感衛星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
完善體制機制。建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探索共同組建研究院、設立新企業、開展項目合作等形式,建立以產權為紐帶,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利益共同體。引導軍工院所和企業依法依規開放科研基礎設施,鼓勵軍地共建研發中心,開展人才和技術交流。
建立多元投資機制。積極爭取國家相關專項資金支持,省和武漢市共同出資設立財政專項資金。擴大省商業航天產業基金規模。吸引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進入。探索發行商業航天產業債券。
加強市場培育引導。擴大行業開放度,推動非涉密信息資源向社會開放,有序開展國際合作。在省級層面完善市場準入政策,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加強政策引導,給政策、給訂單。
打造長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龍傳華常委
建設上做到“三個打通”,打造立體交通走廊。打通長江中游航道,推進長江深水航道“645”工程,暢通出海通道。打通疏港交通“最后一公里”,建立部門間綜合協調機制,加快以港口為樞紐的多式聯運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空港、水港、公路港、鐵路貨港的有機銜接和無縫對接。打通管理體制瓶頸,釋放行政資源,讓市場起主導作用,將項目整體打包引進市場主體。
運營上實現“三個整合”,推進協同發展。整合全省港口資源,實現湖北港口的一體化建設、集約化運營,釋放“一群港”到“港口群”的協同效應。整合先進航運企業,實現湖北長江航運國際化。整合多種運輸方式,通過“一帶一路”、漢新歐班列等國際貨運大通道,推進港口貨物運輸與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運輸方式有效對接。
建好“三大樞紐”,發展樞紐經濟。以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為中心,打造涵蓋三江港、黃石港、黃岡港的武鄂黃黃樞紐經濟區;打造以武漢、鄂州機場為核心的湖北客貨雙樞紐機場格局。積極推進三峽翻壩運輸體系建設,打造三峽物流綜合示范區。以荊州港煤炭大通道樞紐建設為載體,打造湖北長江煤炭物流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