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央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這是湖北部署。省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定不移培育和打造中部強大市場。
這是政協行動。今年初,省政協黨組將“培育和打造中部強大市場”協商建言列為今年重點協商議題予以推進。
這是社會關注。省政協聯合楚天都市報,開展網絡問卷調查匯集民意民智;利用省政協“智慧政協”平臺組織省市縣三級政協委員建言獻策。目前,共有27萬網友關注或參與網絡問卷調查,收到有效問卷5309份,建設性意見230多條。
為了湖北中部強大市場之挺立!
6月25日,省政協召開月度專題協商會。圍繞樹立市場新理念、釋放市場新需求、優化市場新供給、打造市場新支撐,與會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企業家集思廣益,資政建言。
把握現代市場趨勢 樹立市場新理念
委員們建議,把握消費升級大趨勢,做好擴容和提質的市場供給;把握融合科技大趨勢,借用科技力量提供市場引擎;把握開放合作大趨勢,在市場分工中用勁發力。
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全國政協委員黃立從創造新型市場生成條件、推動湖北新經濟新增長的角度提出建議,必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他建議,依托科教、人才優勢,特別是我省在集成電路領域優勢,搶先打造開放、強大的MEMS(微機電系統)芯片國家級公共研發平臺,形成制高點,集聚國內外設計和研發應用公司,形成新的產業集群,推動“一芯”布局落實。
如何依托我省科技優勢,做大做強湖北“芯”產業集群?省政協委員潘韋現場提問。
省發改委負責人回應說,將從壯大特色芯片產業基地、強化中高端新技術攻關、拉長延伸新產業鏈、構建新產業創新體系、營造良好的新產業生態五個方面發力。
打造以武漢為核心的湖北對外開放平臺。
省政協常委韓民春代表省民建建言,以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為核心,充分利用武漢服貿試點城市與跨境電商試點城市相關政策,搭建創新發展平臺,促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建立海外投資虧損準備金制度,提升武漢“走出去”水平。
加快現代市場布局 釋放市場新需求
委員們建議,加快現代市場布局,釋放市場新需求,需要建立開放高效的現代市場體系,增強市場主體活力,補齊市場短板,發揮市場潛力。
打破省際分隔,對接省外市場。
省臺盟副主委林穎代表省臺盟建言,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跨省市場融合;構建市場網絡,縮小地區差異;完善市場體系,加強專業市場建設;推動建立和健全溝通與協調機制,加強省際分工與合作。
發揮優質營商環境的“磁力效應”。
省政協委員郝正明代表省民革建言,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服務效能;優化市場融資環境,加大金融扶持政策力度;營造公平競爭法治環境,加快公平交易法律法規建設;搭建大數據服務平臺,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加速產業體系調整升級 優化市場新供給
委員們建議,加速產業體系調整升級,優化市場新供給,需要鞏固傳統優勢,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著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圍繞產業,盤活人才這一戰略資源。
武漢市政協副主席譚仁杰代表武漢市政協建言,圍繞產業鏈完善人才鏈,明確湖北人才資源配置的產業化方向和市場導向;健全人才選育市場導向機制,提高招才引智的靶向性和精準性;強化資金鏈的支撐作用,搭建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對接平臺;對標國際一流,優化人才發展政策環境。
把握人民群眾對文化和旅游需求的新變化。
省政協常委陸培祥代表省民進建言,促進荊楚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文旅產業。他建議,凝練特色鮮明的荊楚文化旅游形象宣傳主題口號;增強創新意識,提高融合質量和效率;依托荊楚文化十大系列,打造文旅產業集群;加強品牌營銷和管理,激活其作為無形資產的價值。
加強市場配套建設 打造市場新支撐
委員們建議,加強市場配套建設,打造市場新支撐,需要以物流業升級打通中部國際流通市場,以物流業開放打造中部國際物流中心,以物流業發展建設中部國際貿易中心。
如何還百姓以“水果自由”?省政協委員李剛現場提問。
省商務廳負責人回應說,我省正在開展物流的標準化試點、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的提升試點,把多式聯運、新的貿易方式和指定口岸有機結合,實現物流信息化、標準化、綠色化、國際化“四化聯動”,最大限度降低流通成本,激活市場。
就發揮武漢城市圈“一帶一路”供應鏈節點優勢,省民盟和省農工黨提出了建議。
省民盟常委馬占軍代表省民盟建言,打造全國冷鏈物流中心。他建議,引入或培育標桿企業,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一帶一路”網絡體系,健全行業監管體系,確保全程冷鏈不斷鏈。
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操玲姣代表省農工黨建言,培育湖北優質跨境電商,在統籌協調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優化跨境電商企業發展的軟環境,重扶持補短板、促進跨境電商產業鏈重構,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推動品牌整合創新等方面下功夫。
打造湖北國際物流大通道迫在眉睫。
省政協委員趙序沨代表省工商聯建言,加快構建湖北物流大樞紐,加快在全省布局規劃一批具有公共服務屬性和多式聯運功能、運輸組織無縫銜接的物流園區;大力發展公鐵、陸空聯運;推廣集裝化、廂式化、標準化裝備應用;建立以多式聯運信息交換共享為導向的物流信息體系;推進城市綠色配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