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全面提升,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湖北的“必答題”。
今年6月,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意見》。
破題答卷,湖北在行動。
8月20日,省政協召開“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經驗教訓,加強我省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月度專題協商會。
有關省民主黨派、市州政協負責同志,部分省政協委員、有關專家學者,基層醫院和社區負責人代表參加協商,就推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從“效果圖”變成“實景圖”建言資政。
立足“早”字補齊制度短板
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是防范新發傳染性疾病的關鍵,可持續預警能力建設至關重要,這是協商會的共識。
就堅持預防為主,建立健全新發傳染病、尤其是新發烈性傳染病防控的體制機制,涂漢軍委員、申東輝委員、宜昌市疾控中心主任徐勇提出建議:
高度重視新發傳染病。堅持“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全面提升”的改革思路,在頂層設計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措施,明確新發傳染病的上報機制、審核流程、判斷標準和信息發布規則,提高新發突發傳染病的反應和控制能力。
健全新發傳染病的發現報告機制。建立可持續激勵機制,激發臨床醫生責任心;通過建立定期溝通機制、開展傳染病知識培訓等措施,提高臨床醫生敏感性和鑒別力。
建立以醫院為基礎的局部響應機制。
委員們認為,利用信息化、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開展監測預警和應急防控,是精準有效防控的必然趨勢,是早發現早預警機制建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內容,是提高防控效果最為重要的技術支撐。
委員們建議,充分發揮信息化、大數據在疫情防控中的支撐作用,建設高效完善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防控的“硬”技術體系。
建立重大疫情信息平臺。將信息化平臺建設融入智慧城市建設,建立健康醫療數據庫,推動大數據資源共享,與人工發現預警機制形成良性互補的格局。
充分發揮信息化平臺在疫情常態化監測、預警、趨勢研判、傳染病追根溯源、資源調配和防控救治等方面的支撐作用,做到疫情防控關口前移,全程貫通。重視綜合醫院門診“第一哨卡”作用,科學設計電子門診病歷,使之成為新發傳染病第一觸發點。
探索構建醫防融合新模式
通過探索構建醫防融合新模式,助力打造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湖北樣板”,是張玉委員、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武漢大學教授李十月等關注的重點。
張玉委員提出,構建“一橫一縱兩平臺”的醫防融合新模式,即建立高效協同、整體聯動的運行機制,加強醫療機構與疾控部門的工作“粘度”;構建平戰結合、梯次布局的應急防治網絡,同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大型醫院應急救治能力;搭建分級聯動的病原體鑒定檢測平臺和高效的應急指揮調度平臺。
委員們認為,要以修改完善《傳染病防治法》和《公共衛生應急處理條例》為契機,在理順新發傳染病的信息研判、疫情決策、應急響應等權責方面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爭取國家改革試點。建議探索省級疾控機構對新發傳染病的判斷權和地方政府對突發重大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的決策權的試點改革;賦予縣級及以上疾控部門預警權限和信息發布權限;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區域處置權。
強平臺育人才提升科學防治能力
委員們認為,高水平高效率的快速診斷傳染病尤其是新發傳染病病原體至關重要。無論是醫院的分級防控、區域內的分級防控,還是大面積的社會面防控,都要以科學的診斷作為前提。
武漢市政協副主席陳光菊、侯曉華委員等就此提出建議。
加強各類病原體全面快速檢測技術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強省疾控中心相關檢測鑒定能力,在市州配套建設3-4個高標準、高水平的區域檢驗檢測中心,大力推進第三方檢測。
以需求為導向,培養一批高水平、復合型專業公共衛生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大病原學鑒定、流行病學調查、傳染病疫情研判等領軍人才培養力度。探索建立公共衛生專業的績效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穩定疾控人才隊伍。
推進疫情防控與科研攻關相結合。組建醫防協同研發平臺,參與國家重大專項,做好技術儲備。
堅持中西醫結合防疫救治方式
呂文亮等委員認為,中醫藥在疾病預防和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也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需要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防疫救治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省中醫院研發的“肺炎1號”和“肺炎2號”藥方,對減輕發熱癥狀、控制病情具有良好效果。
委員們建議,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防疫救治方式,加強中醫在傳染病預防救治中的研究論證;充分挖掘傳統中醫藥的治療優勢,加強科研攻關,促進中醫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
武漢東湖新城社區黨委書記陶久娣等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機制發揮了重大作用,要將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制度化,使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委員們建議,建立具有湖北特色的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日常防控機制,堅持大健康教育理念,將愛國衛生運動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做好群眾日常防控工作,把疫情之后養成的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分餐制、看病網上預約等良好習慣保持下來,把常態化的防控機制轉化為持續性的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