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地認識到了我省近年來精準扶貧工作取得的成績。”省政協委員曾平在10月27日召開的省政協“持續推進產業扶貧,深化鞏固脫貧成果”月度專題協商會上說。
他是巴東縣公共檢驗檢測中心副主任、縣直駐清太坪櫻桃水村扶貧尖刀班副班長,參與了脫貧普查工作。
為提高協商議政質量,省政協組織專委會、各民主黨派和廣大政協委員深入調研,與省直有關部門積極互動,開展網絡問卷調查,委托省社科院開展重點課題專項研究。
委員們認為,多年來特別是2015年開展精準脫貧以來,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結合實際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在發展特色產業、壯大市場主體、加大產業投入、加快融合發展、提升技術服務等方面下功夫,全省產業扶貧取得豐碩成果,各級各地對產業扶貧的重要性形成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
面向“十四五”新發展階段,委員們紛紛就我省產業扶貧如何持續推進提出意見建議。
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農民要脫貧,產業是根本。鄉村要振興,產業須先行。兩者要銜接,關鍵在產業。”省政協委員、省民革委員、十堰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涂揚晟說。
涂揚晟建議,思想認識也要銜接,應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審視“三農”發展目標任務,堅持辯證統一觀點,始終把產業放在重中之重,用“釘釘子”的精神將產業建設一抓到底。
省政協委員、民建湖北省委員會秘書長姚從升代表省民建發言時建議,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加強產業規劃銜接、產業政策銜接、產業體系銜接、產業發展銜接、產業技術幫扶銜接和利益聯結機制銜接。
委員們就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突出特色,優化產業布局。貧困地區應注重產業特色化定位,高起點規劃扶貧產業,加強與“十四五”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的銜接。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貧困地區優先創建農業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貧困地區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特色品牌創建與推介、網絡扶貧信息服務等新產業、新業態。
加強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的銜接。做好“十四五”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規劃,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增強帶貧主體和貧困群眾發展能力
委員們就激發內生動力、增強帶貧主體和貧困群眾發展能力提出建議:建立“政府扶龍頭、龍頭建基地、基地聯農戶”的幫扶體系,讓能人跟著新型主體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新型經營主體以土地托管、相互參股等多種形式開展合作。
“建議我省茶產業‘十四五’時期聚焦發力、精準施策,推動轉型升級,著力打造千億鄂茶產業。”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恩施市潤邦國際富硒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文旗說。
他建議,推動“東方茶港”項目加快建設,將項目納入我省“十四五”規劃,積極爭取國務院授牌我省建設“東方茶港·中國國際茶葉貿易中心”,支持省屬龍頭茶葉企業共同出資入股建設、抱團發展。
“強化產業扶貧科技和人才支撐。”省政協委員、大悟縣政協副主席、新城鎮黨委書記徐輝建議,建立省市專家、技術人員、大學院校、科研單位定點聯系幫扶工作機制,因勢利導完善產業發展布局,相機發展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特、一縣多業”發展格局。
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祁春節建議,建立一支覆蓋產區的技術推廣服務隊伍,縣級農業部門要有“科技掌舵人”“科技帶頭人”,主產鄉鎮要有“科技明白人”,打通農業科技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
完善帶貧益貧機制
“市場主體是產業扶貧的關鍵,強化市場主體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是核心。”省政協委員、黃岡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方榮說。
他建議,把扶貧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發揮好,進一步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借助市場主體的力量完善扶貧產業鏈條、市場體系,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確保貧困戶獲得穩定收益。
委員們就強化利益聯結、完善帶貧益貧機制提出相關建議:
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水平,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圍繞“茶果菜藥”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激活市場要素和資源配置,穩定支持政策。重點在貧困地區布局一批種養型、加工型、流通型、服務型、科技型等帶貧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項目,提升貧困地區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
完善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緊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關系。支持各類經濟組織與貧困戶結成利益共同體,探索推廣訂單種養、產業托管、股份合作、先借后還、信用合作等發展模式,多途徑實現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將原有各種“+貧困戶”模式升級為“+農戶”模式。
進一步規范產業扶貧項目收益分配機制。加強指導與監管,明確收益分配原則,完善收益分配標準,規范收益分配程序,科學合理確定利益分配比例。
形成合力攻堅穩定脫貧新格局
“支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我省‘十四五’時期將出臺哪些新的重大政策舉措?”省政協委員、湖北梨花村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羅緒軍在協商會場提問。
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現場回復說,將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十四五”構建農業發展新格局、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加強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特色產業全產業鏈建設、特色產業融合新業態、特色產業品牌建設、特色產業經營主體培育、特色產業保障能力建設。
通城縣政協主席湯會禮建議,增強造血功能,既注重發展產業、引導就業,又提供保障、減輕負擔,逐步形成“前拉后推”的“首尾效應”,確保持續穩定脫貧,有效防止返貧,全面提升脫貧質量。
委員們就多方聯動、形成合力攻堅穩貧新格局提出建議:
進一步加強政府引導,優化要素對接,抓好產業扶貧后續機制建設,完善產業扶貧工作體系,形成推動產業扶貧強大合力。
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出臺我省引導社會資本更好參與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建立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負面清單”制度。研究建立我省鄉村振興投資信息平臺。
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加強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在一定區域內引導農戶連片耕作,逐步發展現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