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好商量
“文旅產業對國民經濟是有放大效應的。就拿這次‘與愛同行 惠游湖北’活動來講,政府前期拿出了數十億元,但撬動的文旅全產業鏈價值不可估量,極大恢復了全國人民對湖北的信心?!?br/>
11月25日,省政協“彰顯荊楚文化特色,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月度專題協商會在漢召開。會上,主題發言人一番話,引起與會各專委會、民主黨派、各級政協組織、各界別委員代表和省直有關單位人員的共鳴。
為辦好此次協商會,省政協前期確定了4大類、35個調研選題,百余人次參與各類調研活動,收到建議文稿32篇。
如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與會人員陳先紅、郭應虎、胡芬、盧綱、劉道強、譚建軍、劉俊剛、劉軍、鄭文成、李俊生、熊華敏等紛紛獻策。
加強頂層設計 破除融合壁壘
湖北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有山、有水、有湖,有歷史、有文化、有優勢。
湖北有大量的優質文化資源,有3處世界級文化遺產、1處世界級自然文化遺產,有一級博物館5個、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148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33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100項,家底厚實。
委員們說,新時代的文旅融合,已成為深刻詮釋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標。
他們建議,加強頂層設計,破除文旅融合壁壘。
按照“多規合一”原則,編制具有頂層性、整體性、協調性、系統性的湖北省“十四五”文旅融合發展規劃,確保各部門之間良性互動、同頻共振。
用最短時間切實理順全省各級文化旅游部門職能分工,清除文旅融合過程中積存的管理弊端和體制障礙。
優化文旅與發改、生態環境、建設、農業農村、體育、商業、應急等多部門間的關系,厘清各部門在文旅資源開發、文旅項目建設、項目管理運營等方面權責,聯合建立符合我省實際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經濟指標體系和統計評價體系。
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徹底給政府解壓,為企業松綁,為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重構產業體系 深挖融合價值
委員們認為,沒有產業體系支撐,文旅融合就是空中樓閣。
他們從四個層面給出重構產業體系、深挖文旅融合價值的建議。
思想認識層面——
積極推動文旅相關產業深度融入國民經濟體系,充分發揮文旅產業高融合、強帶動、低消費、可持續和轉方式、調結構、促消費、擴就業的顯著作用。
發展理念層面——
秉持全域旅游開發理念,突破傳統的時間、空間和地域限制,構建“白+黑”全天候、“水陸空”全空間、“春夏秋冬”全年候和“東南西北”全省域的時空格局。
內容供給層面——
順應體驗經濟的潮流趨勢,創新文化旅游業態,開發互動體驗性強、知識學習氛圍足的文化遺產游、科普研學游、紅色教育游、姓氏尋根游、藝術展覽游、多彩民俗游、文博場館游、魅力鄉村游、健康養生游、文化祈福游、農墾采摘游等文化旅游綜合產品,將文旅產業與農業、工業、商業、教育、醫療、健康等產業有機融合、無縫對接。
科技創新層面——
強化科技手段在文旅全產業鏈的應用,利用現代聲、光、電和VR、AR、MR、CR等前沿技術,打造適合各類群體喜好的體驗式文旅消費項目,提升文旅融合品質和效能。
打造特色品牌 放大融合效益
委員們認為,文旅產業對國民經濟具有放大效應,“與愛同行 惠游湖北”活動就是佐證。
委員們建議,學習借鑒河北、成都、西安、貴州等地深耕本地文化,大膽運用創意,善向科技借力,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新模式。
適應當前個性化、多元化、品質化的市場需求,以文化為媒,突出荊楚文化特色,順應“國潮文化”“網紅經濟”“粉絲經濟”“首店經濟”等行業發展趨勢,加快實施文化旅游品牌引領戰略。
有組織、有計劃、分步驟構建由特色文旅品牌、知名企業品牌、優質服務品牌、一流管理品牌等組成的旅游目的地IP品牌體系,實現文旅產業融合過程當中品牌價值的增值。
借力市場運作 提升融合效能
委員們建議,出臺相關政策,不斷激發文化旅游市場活力,提升國有企業和民間社會力量參與文旅融合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重點打造龍頭企業,拿出真心實意和真金白銀,扶持其做大做強。
充分借助大數據等手段,精準把握文化旅游市場消費需求和未來趨勢,加強細分市場、專項市場的營銷推介,培育“情侶經濟”“親子經濟”“銀發經濟”等市場新業態。
花真功夫搞好宣傳營銷,強化“兩微一抖”等融媒體在文旅融合宣傳推介中的營銷效度,學習借鑒四川的“李子柒”、福建的“山村小杰”、西安的“皮卡晨”等有效方法和手段。
優化管理服務 完善融合保障
委員們認為,要有為文旅融合、文旅企業當好“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委員們紛紛就具體問題提出建議。
進出景區“最后一公里”——
建議就此進行深入調研,把實際情況摸清楚,還有多少個“一公里”?到底這“一公里”誰來修?投資概算需要多少?
能否讓民營企業與政府簽協議,先拿錢來修路,待景區運營后,政府再按標準將資金撥還給企業?
旅游用地保障——
優質文旅項目很多都是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水源保護地等自然保護地和生態敏感區,過去制定的規劃可能與文旅產業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如何保障必要的項目建設用地和旅游設施用地?
委員們建議相關部門加強研究,出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如景區景點建設采取點狀供地;保證旅游項目建設供地;采取土地流轉方式保證旅游設施用地;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方式保障旅游發展用地;利用村灣集并、遷村騰地方式,盤活村集體建設用地,支持發展鄉村休閑游;借用“飛地經濟”模式,村與村、鎮與鎮、縣與縣之間進行合作,支持適宜的地區發展文旅產業等問題。
文旅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融資難——
文旅產業投資大、周期長,大多是輕資產,很難向銀行申請貸款,很多企業家都是帶著情懷在做文旅。金融行業能否加強這方面研究,拿出一套可行性支持方案。
湖北旅游整體推介平臺建設——
目前,鄂旅投正著手“一部手機游湖北”平臺研發。
委員們呼吁加大對此項目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將打造湖北旅游整體形象全方位推介,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將旅游景點預約和健康管理平臺打通,減少非必要流程,一個通行碼游全省景區。
委員們認為,新時代文旅融合發展,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提供更多優質生態旅游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