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發起并參與的‘長江—伏爾加河’合作機制大有作為,建議加強對‘走出去’企業的培訓和境外園區的合作。”
7月15日舉行的省政協“大力培育外貿企業 助力提升我省經濟外向度”月度專題協商會上,湖北省國際合作(莫斯科)工作站負責人李峰在北京通過視頻建言。
會前,省政協組織民主黨派、有關界別、政協委員、地方政協、外貿企業和專家學者調研近百家企業等,接觸基層干部和企業員工近千人,同時開展網絡調查,共收到調研報告40篇,征集意見建議500余條。
“既要看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湖北進出口總額增長了近365倍,也要看到進出口總額、外貿主體與經濟外向度與沿海先進省份差距較大。”這是與會人員在熱烈探討時的共識點之一。
“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目標定位,為湖北從長江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會上,大家踴躍建言。
破除內陸意識、封閉意識
牢固樹立互促意識。
省政協常委鄒薇等建議,正確認識和統籌處理好暢通“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國內雙循環”的互促關系,切實把發展開放型經濟擺在重要地位和重要議事日程。
牢固樹立開放意識。
李峰建議,搭建對外投資合作信息服務平臺。委員專家建議,通過思想破冰,破除內陸意識、封閉意識,采取有力舉措解決發展外向型經濟中的突出問題。
牢固樹立創新意識。
住鄂全國政協委員江利平等建議,引導企業加強人才培養,加大研發投入,培育高附加值產品,創新營銷模式以及加強品牌建設,增強競爭力,真正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向全域普遍開放拓展
主動融入國家開放戰略。
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秦尊文等建議,構筑“一帶一路”貿易投資網絡,深化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助力武漢打造“數字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探索境外產業園投資共建、外經帶動外貿發展等新模式,提升開放水平。
省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秦尊文在月度專題協商會上發言
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委員專家建議,推動與國際友好城市成立產業聯盟、大學聯盟、創新聯盟,高水平規劃建設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孝感日商產業園、中德荊州生態示范城等示范平臺,提高雙邊合作能力。
構建全方位開放新高地。
武漢市政協副主席陳光菊等建議,發揮武漢城市圈聚集和輻射作用,帶動“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協同發展,推動我省從“一主兩副”重點城市開放向全域普遍開放拓展,適度提高外貿依存度。發揮海外僑團和商協會作用,賦能提效,助力我省對外開放。
培育“走出去”的“集團軍”
調整優化外貿產業結構。
聯想武漢產業基地總經理齊岳等建議,聚焦“光芯屏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一批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企業,引導“專精特新”中小外貿企業和行業“隱形冠軍”走國際化道路,加快聚集貿易型總部企業,培育“走出去”的“集團軍”。
調整優化外貿出口模式。
湖北安琪生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濤等建議,圍繞汽車及零部件、軌道交通、生物醫藥、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和隨州香菇、宜昌柑橘、恩施茶葉、潛江小龍蝦等特色農產品,積極通過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模式出口,提升外向度。
調整優化貿易形式。
省政協常委喻鵬建議,單獨羅列貿易型總部企業,分級分類制定支持政策。
委員專家建議,著力發展總部貿易、服務貿易、加工貿易,成立“湖北國貿集團”,推進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轉型升級,推動跨境電商、保稅展示交易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重點發展總部經濟、平臺經濟、訂單經濟和綠色經濟。
高水平搭建開放平臺
加快自貿區建設。
委員專家建議,促進武漢、宜昌、襄陽三個片區彰顯特色、差異發展,推動武漢片區擴區增容,探索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金融國際化等新的體制機制,打造我省對外開放高地。
完善海關監管服務功能。
委員專家建言,將綜保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與港口、商貿和物流有效結合,降低口岸通關成本、壓縮口岸通關時間,持續提高口岸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
高度重視開放平臺。
省政協委員吳建清建議,堅持內涵式發展,重點開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消費市場,拓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省政協委員吳建清遠程視頻發言
委員專家建議,用好進博會、京交會、廣交會等開放平臺,辦好華創會、楚商大會、臺灣周、湖北企業“絲路行”“中亞行”等開放活動,爭取國家支持我省重啟中部國際產能合作論壇、搭建中國—北歐博覽會平臺、支持襄陽和宜昌建設服務外包示范城市、設立鄂州綜合保稅區。
暢通對外開放大通道
做大做強航空口岸。
省政協委員何文、胡欽勇等建議,支持武漢打造國際門戶樞紐機場,逐步提高襄陽、宜昌、十堰、荊州、恩施機場國際化水平,加快鄂州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國際航空貨運,大力拓展國際國內航線,完善國際航空獎補體系,形成立足中部、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空中開放通道。
大力發展江海聯運。
委員專家建議,推進全省水運口岸整合,打造長江中游國際集裝箱樞紐港,依托武漢新港探索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完善武漢新港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航線的對接,加快探索和完善武漢至東盟四國(泰國、柬埔寨、越南、老撾)固定班期的貨運航線以及至日本、韓國的集裝箱快線。大力發展水運口岸多式聯運。
建設鐵路大通道。
委員專家建議,鞏固“漢新歐”班列雙向常態化運營,推動與周邊省份中歐班列整合,提升輻射能力,加快鐵路運輸線直達陽邏港的工程進度。
以制度創新持續優化環境
建設適應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度體系。
委員專家建議,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標準創新外貿制度,推進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監管模式和“單一窗口”“備案制”“信用評級”“綜合執法”等制度。
打造數字化服務生態系統。
委員專家建議,整合信息和資源,銜接國內外生產商、供應商、物流方、金融機構等,鏈接跨境電商平臺,融入國內外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合作、管理、服務體系,打造數字化、平臺化、服務優質高效的外貿綜合服務生態系統。
構建現代口岸運輸服務網絡。
省政協委員羅鷹等建議,圍繞“免、減、優、先”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改善口岸監管條件,建立完善的口岸綜合服務體系,形成以長江為主軸、干支直達、水陸空鐵聯運配套的現代口岸運輸服務網絡。
(攝影:丁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