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協商活動 >2021年度

挖掘荊楚文化基因 講好長江文明故事
——省政協月度專題協商會建言錄

2021-08-26 07:47:58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張輝 鄭軒  
字體大小:【

浪漫奔放、兼收并蓄、絢麗多彩的荊楚文化,是長江文化的優秀代表,賦予湖北人獨特的精神品質。


炎帝神農嘗百草、沉睡千年的編鐘、浪漫主義文學源頭的楚辭、“半部唐詩在襄陽”的美譽、“白云黃鶴傳千古 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傳說等,共同鑄就荊楚文化的精神內核。


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對打響長江文化、楚文化品牌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確要求。如何貫徹落實省委全會精神,解讀長江文化基因密碼,延續長江歷史文脈,為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8月25日,省政協召開月度專題協商會,圍繞“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協商建言。


會前,省政協確定三大類26個參考選題,80余人次參與了相關調研活動,共收到各民主黨派、各級政協組織、各界別委員以及智庫專家和社會人士建議文稿53篇。


會上,省政協有關負責同志作主題發言,11位委員、專家和武漢、襄陽、荊州三市政協負責同志分別作了協商發言,2位省政協委員與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自然資源廳進行了坦誠、務實的互動交流。


延續歷史文脈 需要系統性保護

國家“十四五”規劃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專門部署,強調要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這是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重大舉措。


委員、專家認為,加強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和傳承,必須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加強地域聯合、部門協同、力量整合。


站位全局定位,抓好整體謀劃。“在省級層面成立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指導推進重點工作。”代表省政協作主題發言的有關負責同志建議,組織開展我省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普查梳理工作,建立我省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基礎數據庫,增設革命文物保護部門。


“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是‘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的有機組成部分,由湖北牽頭進行,中央領導十分關注。”省政協智庫專家方勤說,希望加強與其他省份的聯系,提高考古工作規劃水平,一盤棋推進,進而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助力中部崛起。


“理順管理體制、加強統籌協調,做好頂層設計、編制全域規劃,堅持分類施策、科學保護利用。”武漢市政協、襄陽市政協、荊州市政協發言人不約而同提出了這一建議。


“加強高校相關專業學科建設,深入研究荊楚文化的系統性,設立有關研究課題。”省政協常委石鋟建議深入挖掘荊楚文化基因,大力弘揚湖北精神文化。


“考古人講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情懷。”武漢大學教授郭鵬代表省民盟建議說,多措并舉,建成一支穩定、高效的考古專業人員隊伍;穩定隊伍,加大供給,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考古技工人才;探索建立考古工作跨區域合作機制,實現人力資源共享。


“建立長江故道國家公園宜早不宜遲!長江故道的生態之美,值得人們去發現去欣賞。”省政協智庫專家雷剛呼吁說。


以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例,武漢大學教授張昌平建議,加強對考古研究的頂層設計、政策支持。他認為,代表湖北形象的荊楚文化遺產,具有極大的展示利用潛力。


與會省直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表示,這些意見建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值得認真研究采納。


讓“沉睡”的文化資源“活”起來

“文淵大庫,一鎖了之”。有關專家說,在長江沿線各地,處于“沉睡”狀態的文化資源屢見不鮮,大部分活化利用不足。


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讓“沉睡”的文化資源“活”起來?


“讓保留保護成為武漢歷史之城建設的主旋律。”武漢市政協副主席陳邂馨代表政協武漢市委員會發言。他建議,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和利用工作,通過開辦博物館、舉辦展覽、傳承傳統技藝等多種形式,使歷史文化資源煥發新的活力。


襄陽市政協副主席丁曼珞代表政協襄陽市委員會視頻連線發言。她建議,通過將三線工業遺產納入文物保護的范疇,做好普查認定工作,建立保護利用管理體系,引入市場機制,發展新興業態,讓“三線”建設工業遺產重放異彩。


“荊州古城擁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荊州市政協主席王守衛代表政協荊州市委員會視頻連線發言。他建議,創新保護利用機制,實現“多規合一”,全力推動人口疏散,努力盤活“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首義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靚麗名片。”省政協智庫專家張繼才建議,全面摸清家底,深入查找短板,深度整合資源,在擦亮歷史文化品牌上再下功夫。


“讓文物、文化在互聯網上煥發新生命,在老百姓心中活起來,在網上火起來。”省政協委員胡占豪建議,建立文化內容生產機制和互聯網宣傳體系,加強文化符號、品牌塑造與建設,創新產業模式和產品開發,形成持續的發展閉環。


“長江和漢水縱貫荊楚大地,形成以山水為標志的江河景觀和荊楚文明。”省政協委員陳先紅建議湖北圍繞“生態修復”“綠色發展”“多元文化”“文旅融合”“共享經濟”五個關鍵詞,講好長江文明故事,引領長江中游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活起來,產生時代價值!”這是委員、專家眾多建議的核心。他們還建議——


統籌推進文化資源轉化利用,立足文化賦能推進文化展覽、文旅融合、建筑復古等,比如將文化元素浸潤到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中,建設文化公園、古建筑群等,浸潤到群眾日常生活中、學校教育中、大眾文化活動中,以發掘的古文化為題材創作演繹文藝作品等,將長江文化轉化為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的動能。


積極推進古文物的數字化保存和推廣,如今的三維定向、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已經可以全面地對文物進行數字化勘測,并使數據得到安全保存,且經濟成本已經可以接受,需要群策群力,協同推進。


湖北成績亮眼 還需夯實保護之基

委員、專家和三市政協負責同志認為,“十三五”期間,湖北在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保護與利用等方面進行了重要探索,成績亮眼。


如何進一步健全保護機制和管理制度,增強保護能力,提高利用程度?大家提出建議——


突出制度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制定文物事業發展的五年規劃,鑄牢我省文物事業發展的基石。


創新管理模式,借鑒推廣三峽文物保護中形成的先規劃、后實施的管理理念,實行項目法人制、合同制、監理制、驗收制、銷號制等創新管理模式。


推動文旅融合,整合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打好“人文牌”,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產與旅游業深度融合,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打造一批長江文化旅游品牌。


強化能力建設,高質量推進一批基層博物館發展和基層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基層博物館收藏陳列為公眾提供知識介紹、學術教育、藝術欣賞的能力水平,加強基層博物館展示、宣傳、教育、服務、保護修復、研究等方面的功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