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漢市武昌區政協“持續推進武昌古城建設,構建‘景區+街區+社區’發展模式”專題協商會議上,區政協主席林軍說:“武昌古城建設關系武昌發展全局、關乎民生福祉改善,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這是2018年以來區政協第三次聚焦武昌古城建設開展專題協商。
武昌區高度關注和重視武昌古城保護與建設工作,高標準規劃和實施武昌古城復興工程,古城面貌煥然一新。但同時,“景區開發苦樂不均,背街老巷拉低‘顏值’,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社區治理力不從心”。經過半年扎實深入調研,區政協常委、課題組負責人李紅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同時也提出以示范引領、效能引領、模式引領,推動古城空間營造等具體對策建議。
117處歷史建筑是武昌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支撐,也是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城市記憶的重要載體。區政協委員韓尚才建議,挖掘古城歷史文化,打造古城體驗路徑,串聯古城特色資源,同時街區改造應優先使用“老地名”,讓古城“老字號”成為古城歷史的“講述者”。
“如何在守護武昌古城韻味與為武昌古城注入活力之間找到平衡?如何讓居民既對所居住的環境充滿自豪感,又能積極地參與到社區自治中?”區九三學社社員柳應飛提出,建立居民參與和決策機制,提升居民自治能力,激發居民主人翁意識。
作為網紅打卡地的曇華林,既是景點,也是特色街區。“街道堅持深化黨建引領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深入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擦亮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品牌。”社區書記馮晶在會上向大家介紹了曇華林經驗。
協商會上,區民政局、武昌古城保護發展中心等部門負責人現場回應了委員、群眾建言,并直接表態采納部分建言。區委副書記、區長余松要求,相關部門要認真研究、消化吸收,把專題協商的成果融入相關規劃,落實到具體行動,進一步推進古城保護與發展,注重突出差異性、全域性、人文性,為武昌古城“賦魂”“賦神”“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