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天朗氣清,湖北省宜昌市攝影愛好者楊河起了個大早,背起相機來到長江廟嘴段江岸。“來了來了。”旁人正說著,只聽“咔嚓”一陣連拍,一對歡快嬉戲的江豚母子就被定格進了楊河的相框。
長江江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長江生態系統興衰的“指示牌”。在宜昌,江豚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微笑天使”。近些年,宜昌社會各界不遺余力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留住“長江的微笑”。這其中,也離不開政協力量。
“宜昌有哪些珍稀水生動物?”“江豚的特點有哪些?”“我們該怎么保護這些珍稀動物?”不久前,一堂特殊的生態文明主題班會在宜昌市五中召開。在這堂課上,同學們近距離了解了江豚、中華鱘、大鯢、小鯢等珍稀長江水生動物。講課人來自宜昌市漁政監察支隊和稻草圈圈生態環保公益中心。
“江豚是長江的精靈,我們有責任為它們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該市西陵區政協委員、宜昌華美達大酒店董事長劉敏是稻草圈圈生態環保公益中心的發起人,自2018年7月起,該中心便發起社會力量參與拯救長江江豚、中華鱘試點項目,充分發揮上岸轉產漁民的作用,協助漁政部門開展禁捕工作。通過把漁民發展成巡護員,與市漁政監察支隊合作,給他們發放補貼,讓他們成為補充漁政執法環節的一支重要力量。
宜昌市一大批漁民轉型成為禁捕巡護員,他們利用自己原來捕魚時的經驗,協助漁政部門查處電捕魚等違法捕撈案件近百起。如今,市民每天都可在葛洲壩壩下區域觀看到超過10頭江豚戲水。宜昌也成為在市中心就能日常觀測到長江江豚的3個沿江城市之一。
在劉敏的帶動下,一批政協委員參與到宣傳江豚保護和協助巡護項目中,推動社會化參與拯救長江江豚模式逐漸從主城區推廣至夷陵區、枝江市、宜都市,而加入稻草圈圈生態環保公益中心的江豚保護志愿者已逾千人。
與此同時,根據市委批轉的工作要點安排,一場圍繞長江“十年禁漁”開展的民主監督活動于今年4至5月走進全市涉及禁捕水域的12個縣市區。市、縣(區)兩級政協委員及黨委、政府相關部門一道走訪漁民、禁漁區群眾、市場和餐館經營人員,進行政策宣傳,發現問題、提出建議。
55歲的劉衛東是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鴨子口村的一位漁民,退捕上岸后,雖然收入明顯減少,還要重新就業,但他發自內心支持禁漁:“這幾年明顯網不到多少魚了,再不保護,很多品種都要滅絕了。”
“老百姓對禁漁工作的認可度、支持度很高,但我們在走訪過程中也發現在禁漁工作長效機制建設上存在短板。”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廖忠民說,目前市政協正從完善長效機制、確保漁民轉產就業增收、加快地方立法等幾個方面撰寫監督報告,為黨委、政府更好落實“十年禁漁”提供決策依據。
不僅如此,市政協持續將推進長江生態保護作為履職的發力點,近年來先后推動落實宜昌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長江沿線1公里內化工企業全部“清零”、多條流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等。
市政協主席宋文豹表示,接下來將緊盯長江岸線生態修復、碼頭整治、船舶污染防治等水生態保護課題,以更加務實的作風繼續發揮好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讓更多江豚暢游長江,真正留住“長江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