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就是要體現侗族的特色,增加侗族服飾、侗族音樂、侗族手工藝、侗族民俗活動等為內容的侗族文化體驗區,讓游客更加了解侗寨的生活氣息。”9月29日,宣恩縣政協副主席李明然帶領縣政協新聞出版界別委員,圍繞“侗族文化挖掘、傳承與利用”主題,前往曉關侗族鄉、長潭河侗族鄉開展專題調研,提出了諸多具體、可行的意見建議。
宣恩縣是一個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13個少數民族為主的山區縣,少數民族人口約占66%,其中侗族約占13%,全省有三個侗族鄉,其中兩個在宣恩縣。如何挖掘、傳承與利用好宣恩縣侗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以及基層社會治理?宣恩縣政協將其納入今年重點調研課題,組織政協委員們走進侗鄉深處。
位于曉關侗族鄉的張官鋪侗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始古樸的木屋依山而建,掩映在滿山翠綠之間。吊腳樓、半邊火爐……調研組走進侗寨,了解侗寨的建筑特色、歷史文化,建議增加指示路標、路牌,在寨內醒目處添加簡介加以展示,營造良好的侗寨文化氛圍。
“周邊環境的改造一定要與侗族民居風貌協調一致。”在曉關侗族鄉野椒園侗寨,看到當地正在建設侗族鼓樓、風雨橋以及民宿等旅游設施,委員們紛紛建議。
“你們共開設了哪些侗族特色的課程?”“今年的游客有多少?”“現在收入能達到多少?”在長潭河侗族鄉薩瑪長潭·國際研學營,調研組就當地推動侗族文化進入研學課程、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旅融合等方面進行調研。
“一定要深入挖掘本土人才,培養傳承人,增加更多的優秀傳統技藝進課程?!碑數弥袑W營圍繞非遺、民俗等領域,研發“侗族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魯班鎖”等主題課程,形成“研學+弘揚民族文化”的新模式研學體系后,委員們建議,要深入謀劃課程,加大開發力度,打造研學活動品牌體系,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在長潭河侗族鄉兩溪河村,調研組通過與少數民族群眾走訪交流后,為該村積極動員群眾因地制宜建設“五小園”,推動生態美麗宜居少數民族村寨建設的做法點贊。
一天的調研,令委員們感受頗深。大家紛紛表示,兩個侗族鄉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加大侗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走出一條以侗族文化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賦能的新路子,形成了許多亮點,積累了一些值得總結的經驗。但還存在宣傳力度不夠、傳承效果不理想、人才隊伍匱乏、資金投入不足、文旅融合精品不多等問題。
如何留住侗族的文化符號,讓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為民族鄉發展助力?調研組建議,要緊扣“守正、創新”,積極對接民宗和文旅等部門,申報、爭取項目資金投入;因地制宜,基于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稟賦,選準精品,謀劃創建品牌;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加大侗族文化人才培養力度,用好本土文化人才、非遺人才,讓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辦;在“融”字上下功夫,突出侗族文化,實施“文化+”相關產業工程,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宣恩縣政協 袁小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