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委員工作室的會議內容,除安排二季度履職計劃,重點是協商社區養老食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3月13日一大早,在微信工作群發完會議通知的湖北省荊門市政協委員、月亮灣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小雨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從去年3月中旬起,王小雨多了一個新身份——“月亮灣社區委員工作室”召集人。她提到的社區養老食堂,正是工作室13位委員通過一線協商,助推社區與委員企業共建的,目前已投入運營8個多月,有效解決了轄區老年人就餐難問題。目前,社區養老食堂升級版已在荊門中心城區全面推廣,10多萬社區老人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助餐服務。
像這樣的委員工作室,第十屆荊門市政協分地域、分界別共建設了26個,按照全員入室、全市覆蓋原則,分布在企業、園區、社區等基層一線。
“委員工作室就像‘家’一樣,每位委員都可以是‘當家人’。”結合一年履職實踐,同樣作為召集人的施江坤委員談起了體會。荊門市政協在委員工作室建立了輪值制度,把月度計劃分解到委員,安排委員輪流策劃、組織活動,引導推動委員結合自身職業特點、興趣特長,在工作室建設中擔當作為,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在社區深受好評的5G“云廣播”,就是從事通信行業的陳黎明委員在輪值做“當家人”時,通過一場場“板凳會”策劃形成的重要協商成果。去年11月,陳黎明在走訪中得知楊灣路社區老人多,很多信息無法及時通知,于是提議用5G“云廣播”解決這個問題。“是否安裝、安裝在哪里、安裝后怎么管理?”全部交給居民們協商決定。當問及資金來源時,陳黎明、施江坤、代三中等委員現場表態共同出資,13個便民服務“云廣播”在社區響起,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
此外,委員工作室還有“266家規”。堅持雙月活動,至少2個月開展一次活動;按照6有標準建設,即工作室有固定場所、有統一標識、有工作計劃、有活動內容、有成果展示、有經費保障;有6項規定任務,即政治理論學習、撰寫提案、視察活動、一線協商、業務培訓、興辦實事,讓委員們履職有平臺、工作有方向。
據悉,荊門市委將“深化‘協商在一線’,做實委員工作室”列為全市重點改革項目,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委員工作室開展履職活動,活動經費按年度進行審計。
伴隨著工作室委員們熱烈的討論,李曉泉委員作為下一次輪值的“當家人”,正在思考小區“共享晾衣架”該如何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