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縣政協扎實推進“一線協商·共同締造”村落夜話活動,因地制宜搭建四級協商平臺,讓委員下沉、資源下沉、服務下沉,充分發揮委員的主體作用,切實把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一線下沉 匯聚民意
夜幕降臨,月亮爬上山頭。郭家壩鎮王家嶺村劉家坪村落柑橘轉運廣場上熱鬧起來,廣場舞的音樂、聊天的笑聲、穿梭其中孩子們的打鬧聲給這個寧靜的村莊帶來了活力。
“這都要感謝政協委員幫我們想辦法建了這個柑橘轉運廣場,讓橙子有地方堆放、交易,還可以歇涼。”王家嶺村村民周功壽介紹說。
年初,郭家壩鎮政協聯絡組組織下沉到王家嶺村的市縣政協委員,挨家挨戶實地走訪村落群眾,收集社情民意。“劉家坪村落柑橘銷售季缺少轉運場地,村落群眾沒有活動場所。”面對村民普遍反映的問題,聯絡組召集人迅速組織政協委員、鎮直相關部門、鎮村工作人員、村落群眾召開“村落夜話”。經過充分的協商交流,最終就柑橘轉運廣場建設內容、資金籌措等達成一致意見。
“項目投資85萬元,其中鎮政府解決資金55萬元,村民們自發免費出土地4畝、柑橘樹200多棵、投工投勞等折算資金約30萬元。”王家嶺村黨支部書記馬尚軍介紹,項目4個月就建成投入使用,可惠及本村落及周邊群眾約500人。周功壽算了一筆賬,廣場每年至少可以給每戶柑農節約轉運成本2000塊錢。
柑橘轉運廣場只是委員下沉,開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助力鄉村發展的一個縮影。為打通政協委員履職“最后一公里”,秭歸縣政協著力搭建“四級協商平臺”,即界別活動室、政協聯絡室、協商議事室、委員工作室,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協商議政制度體系,引導省、市、縣三級198名政協委員按籍貫、聯系村、專業特長、個人意愿下沉到鄉鎮、村(社區)、村落(小區、園區),圍繞發展重點、民生堵點、治理難點,聽民聲、察民意、解民憂。截至目前,下沉的政協委員共收集群眾反映的問題建議150多個(條),在吸收進調研報告、提案、信息專報的基礎上,向省、市政協報送社情民意50多篇。
◆一線協商 凝聚共識
“茶葉品種多,加工設備、人員就多,成本就大。”“相對分散的茶園能否納入茶葉品改以獎代補政策范圍?”“能否在品改茶園套種中藥材、小水果?”“秭歸綠茶如何發展,要在品質上做文章,要在種植源頭做文章、在品牌上做文章。”……
春耕時節,一場助力茶葉品質提升、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一線協商·共同締造”村落夜話在建東村上演。
茅坪鎮茶葉種植面積占全縣茶葉面積的三分之一,18個村中共有17個村產茶,發展前景廣闊。但品種多而雜,茶農對品改仍在觀望。
針對茶農在茶葉品改中的疑惑、茶產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茅坪鎮政協聯絡室和村協商議事室在縣政協的指導下,確定了“共商茶葉發展,共建產業鏈條”作為協商活動主題。當天,下沉到鎮、村、村落的政協委員,政府職能部門,茶產業專家,茶農代表、茶葉加工企業代表等圍繞茶葉品種改良、品質提升、品牌塑造,為茅坪鎮的做強茶產業、發展茶經濟議事協商、聚智建言。
會后,全鎮茶農踴躍響應,按照農技人員的建議,套種矮桿經濟作物,以達到護苗增收的目的。共種植中草藥400多畝,其他經濟作物1000畝。該鎮長嶺村黨支部書記李士明表示,“一線協商”談出了農民增收新路子、新局面,提升了茶農品改提質的信心和決心。
據統計,“一線協商·共同締造”村落夜話為產業發展提質增量取經問道、為美麗村落建設凝聚共識、為土家族特色村寨建設把脈定向、為鄉村振興獻計出力,參與群眾達2000多人次。通過協商,秭歸縣政協支持指導所聯系的楊林橋村發展茶園1500畝,其中1000畝優質早茶已進入采摘期,今年春茶綜合收入近百萬元。
◆一線服務 融合履職
“政協委員送技術上門太周到了。”磨坪鄉村民張周海十分感動。這幾天,暑氣正盛,尹愛華委員工作室邀請中藥材種植專家一大早趕到磨坪鄉,對殘疾村民進行中藥材種植培訓,為他們增收傳授方法。
縣政協委員尹愛華是及時雨家政公司的負責人,公司通過開展家政服務類培訓、推薦就業,為家政服務行業提供家政實用性人才。在成立委員工作室后,尹愛華將本職工作和委員履職有機融合,積極服務殘疾人。今年已免費培訓農村殘疾人100多人次。
縣政協委員、湖北宏楓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鄭學鋒和他的團隊,針對秭歸縣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勞動力稀缺,大宗柑橘果實下山難題,與華中農業大學研發團隊合作,推廣運用山地果園軌道運輸裝備。近年來,受益果園超6萬畝,累積節約背運成本2.5億元以上。縣政協委員、楊林橋鎮中心衛生院醫生林丹蘋下沉在楊林橋村,堅持每月入戶隨訪,為困難群眾把脈義診,讓群眾真正享受到了家門口的免費醫療服務。縣政協委員、湖北果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熊宜踐行政協委員的使命擔當,帶動柑農增產增收,成為秭歸電商企業和創業者的標桿。
一個個委員,猶如一盞盞溫暖而明亮的燈火,閃耀在屈鄉大地上,送的是服務,解的是難題,聚的是民心。
“建設四級協商平臺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委員的主體作用,在一線調研、一線協商、一線服務”。縣政協主席王華介紹說,搭建協商小平臺來助力解決民生實事,通過微服務、微協商、微治理,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為,將政協履職和為民辦實事有機結合,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機銜接,走出一條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實用路徑。
(秭歸縣政協 鄧芳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