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十堰市鄖陽區政協圍繞“加快推進社會適老化改造”開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活動。
當天,鄖陽區政協組織邀請界別委員、部分鄉鎮黨政領導、第三方公司和群眾代表與區直相關部門負責人一道,實地觀摩了5個適老化改造項目運行情況,聽取相關工作推進情況介紹,現場就“加快推進社會適老化改造”話題,面對面展開協商交流,共謀“養老”良策。
“截至2022年年底,全區60歲以上常駐老年人口達9.1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3%,高于全國的4.13%。隨著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區域社會適老化改造正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區民政局長楊青林介紹說。
“適老化設施循環利用是發展趨勢。”羅廣林委員結合前期調研了解的情況提出走“租賃+資源回收再利用+市場化”之路。比如,通過開啟護理床、電動輪椅等適老設備租賃業務;回收離世老人生前適老設施,通過清洗、維護、消毒再投放使用;委托實體店開辦“幸福食堂”,采取民政專項資金定額補助到實體店、到老人賬戶+老人刷臉就餐等模式創新,減輕一次剛性投資不足的壓力。
耿俊委員關注適老設施建設用地、功能用房問題,他們呼吁將養老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出臺政策,城區土地出讓要將配建養老服務設施作為前置剛性條件之一,鄉鎮政府要落實人均不低于0.1平方米養老用地;做好整合融合文章,將城區“鄰里中心”“愛心驛站”、老年協會等場所納入老年人日間活動監管范疇。
“區里可否在政策上支持推行‘物業+網格員+養老’服務新模式,發揮物業公司保潔員、社區網格員日常工作與小區業主的親近性、便利性,在日常問安、安全看護、代購服務等方面展開工作,不斷提升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張穎委員直述自己的想法。
針對老年人身心健康問題,劉玉杰委員建議,出臺政策并建立老弱病殘及獨居老人心理疾病檔案,個性化制定診治方案,將其納入醫保報銷科目,為關愛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保障;支持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服務和居民家庭,在養老機構內部設置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中醫醫院等醫療機構,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將養老保健服務的要求納入鎮、村醫療服務體系的職能范圍,逐步建立以農村社區醫院為主的內置型醫養老年保健服務機構,為農村老年群體提供便捷的護理和醫療服務。盡快制定養老護理人才培養中長期計劃,免費培訓好初、中、高和技師級養老護理員,抓好加強營養配餐師和保健按摩師等專業人才培訓。
時間在一點一點往前走,盡管時鐘已指向18:30,但委員們仍在就加快適老化改造,讓老年人享受家門口的便利進行熱烈討論:老舊小區加裝電梯,解決老年人“高層困難”,讓腿腳不便的老年人出行便利;加強公共場域適老化改造,打造老年友好型社會;圍繞完善體制機制,加強適老化改造的實施、驗收與監管等問題紛紛建言獻策。
在聽取大家發言后,區政協主席副主席李濤要求,由區政協辦公室會同社法委,盡快把委員們的意見建議梳理好、歸納好,把適老化改造進程中的堵點、難點、盲點問題找出來,尤其要精準破解老年人問題的新舉措、好建議,迅速形成《調查與建議》報送區委、政府決策參考,為助力“養老”變“享老”貢獻“政協智慧”。
(十堰市鄖陽區政協 陳新才 陳紅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