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畢昇的墓碑在英山縣草盤地鎮伍桂墩村被發現,這里成為聞名遐邇的畢昇故里。縣政協第九屆五次全體會議以來,縣政協委員連續提案呼吁把建設“畢昇紀念園”作為弘揚畢昇文化、推進文旅產業發展的重大舉措。2021年11月,縣委第十五次黨代會作出建設畢昇紀念園的戰略決定,指定縣政協作為“畢昇紀念園”項目建設的主要牽頭單位,任命縣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陳連佳擔任常務副指揮長,負責園區建設的全面日常工作。草盤地鎮也是縣政協第一批“一線協商”委員議事試點單位之一。
縣政協在畢昇紀念園建設的過程中堅持“一線協商·共同締造”理念,把共同締造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將協商民主引入到重大項目建設中來,有效提高了各類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更好地為村級基層治理貢獻了力量。
共商共建,議出“同心圓”
畢昇紀念園是英山首個將茶文化與畢昇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文旅重大項目。2022年7月,畢昇紀念園建設項目在群眾的關注和期盼中動工興建。然而,建設工作沒有預想中的順利,在征地拆遷階段一群“攔路虎”就沖了出來。一些村民不愿意搬遷離開生活了世世代代的祖屋、一些村民對未來的發展擔心迷茫、還有一些村民在觀望中等待補償的最大化。
棘手的問題一一擺在了眼前,讓指揮部專班一籌莫展。該怎樣解決、怎樣推進?“大家事,大家謀。有事多商量、有事早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指揮部領導決定用“協商”來推動問題的解決。“只有取得群眾的支持和理解,發動眾人的智慧才能干成事、干好事。”于是,一場特別的“一線協商”會議應運而生。
2022年7月,縣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陳連佳在草盤地鎮委員議事室
主持召開推進畢昇紀念園建設事項專題協商會
指揮部成員、村兩委干部、群眾代表、建筑施工單位、部分相關行業的政協委員等多方主體齊聚一堂,會上既有激烈的思想火花碰撞、也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真情勸說;有群眾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感性傾訴,也有政協委員、相關主體分析有據、理性有度的有效互動。
“大家應該轉變發展觀念,傳統的農林耕種是‘小農業’,通過項目帶動多種產業聯動才是‘大農業’!”“畢昇紀念園建成后,伍桂墩村就可以打造為知名的紅色旅游景點,村里除了發展傳統農業以外,還可以發展旅游經濟,大家除了種田以外,還可以去開農家樂、賣土特產,坐在家里就可以當老板。”在輕松和諧的協商氛圍中,村民宣泄了情緒、消除了疑惑,漸漸也消除了抵觸情緒。
2022年9月,多方主體齊聚畢昇紀念園施工現場,
圍繞項目建設中的專項問題開展“一線協商·共同締造”現場協商會
自此以后,在項目建設的每一個階段,協商成為了常態,群眾深度參與村級事務謀劃和決策,助力重大項目建設。從“小”處著手,在“實”上著力,不論是牽頭項目的縣領導、項目屬地的鎮村領導、工程方的項目負責人還是派駐議事室的政協委員,誰在具體工作發現了問題,都可以作為參考議題上報,由議事室負責人會同分管的縣政協主席,經過科學決策、選定議題,組織政協委員、鎮村兩級干部和黨員群眾代表一起,召開專題協商議事會,鼓勵各方建言獻策。通過議事會與群眾開誠布公地“議”,將心思敞開了“談”,議去隔閡、議出共識、議出思路。畢昇紀念園自去年7月動工,到今年4月20日順利開園,歷時九個月,創造了讓人稱贊的“英山速度”。
聚智聚力,建設“新家園”
“政協委員來自各行各業,是各界的精英代表。市、縣兩級政協委員要發揮優勢,多為家鄉建設提供信息、提供幫助,聚智助力全縣重大項目建設。”在縣政協十屆一次全會上,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盧峰發出呼吁。
曾在沿江沿海集團公司工作過,現在又回鄉創業,從事園林工作的縣政協常委余星為畢昇紀念園引薦了知名上市公司深圳文科園林股份有限公司,擔任整個紀念園的設計工作;引薦了中國美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總院馬山教授團隊擔任項目的特邀顧問。
縣政協常委、團黃貢茶制作技藝傳承人徐柏云入駐園內四大體驗館之一茶文化體驗館,開展非遺項目“團黃貢茶制作技藝”現場演示,為園區文化建設添色增彩。
縣政協常委、九昇城投集團總經濟師金本威,作為園區建設單位的主管單位領導班子成員,為項目的協調、推進提供積極幫助。
在廣州工作的黃岡市政協委員周威,積極為項目建設穿針引線,介紹資源……經過多方主體的努力,一個集紀念活動、科普教育、體驗活動、研學實踐、文化傳播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畢昇紀念園區呈現在了人們面前。
畢昇紀念園全景
“畢昇紀念園”地處伍桂墩村部中心,在硬件建設完成之后,縣政協“一線協商·共同締造”委員議事室將“助力伍桂墩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園區整體環境面貌”列為了重要議題。縣政協委員與鎮村領導、村民代表齊聚一堂,深入探討如何做好配套工程,打造美麗鄉村。結合各單位志愿實踐活動、結合“助力城鎮管理百日攻堅”專題行動開展衛生清潔整治工作,伍桂墩村的環境面貌改善了,村民們的思想覺悟也提高了很多。
今年以來,伍桂墩村整改了土廁297個,拆除違建15處,遷移豬圈50多座,治理“畢昇紀念園”周邊河溝300多米,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都不敢相信這是祖祖輩輩居住的伍桂墩村!現在基本上沒有亂丟垃圾的現象,村民們都會自覺維護衛生。”村支書劉水生高興地介紹環境整治的前后變化。
畢昇紀念園配套停車場建成以后,有效地解決了車輛在街邊亂停亂放的問題。園區內依山而建的步行棧道、小橋流水、綠蔭環繞的園區漫道、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讓群眾休閑也有了好去處。
伍桂墩村善于抓住重大項目建設的機遇,將共同締造、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振興工作有機結合,在工作中踐行民主,堅持“協商于民、協商為民”,注重激發干部、群眾、政協委員等各類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在聚智助力的同時,突出群眾主體作用,做活了文化名人文章、青山綠水文章、紅色文化文章,產業興旺,環境優美,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出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良好局面。
(英山縣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