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正值第二個全國生態日,十堰市鄖陽區政協聯合社會各界開展的“愛源有我 護水同行”實踐活動在柳陂鎮龍韻村“愛源文化廣場”拉開帷幕。
8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的環保志愿者的回信中強調: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長遠發展和人民福祉,保護好水源地生態環境,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需要人人盡責、久久為功。“作為南水北調‘大水井’的‘守井人’,我們要講好水源地故事,當好生態文明的傳播者、一庫碧水的守護人。”區政協常委李興艷感慨道。
鄖陽區位于漢江丹江口水庫上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因鄖陽境內丹江口水庫庫面約占46%、庫容匯水量占70%,便有了南水北調“大水井”的稱呼。活動當天,區政協主席黨永生和政協委員、社會各界人士一起發出《共抓大保護·當好“守井人”》倡議。
隨后,開展了“采集漢江水·匯聚守水情”為主題的守水護水節水志愿行動。區政協委員、區小草義工協會負責人凌祖宏帶領300余名義工成員深入漢江沿岸開展植樹護水、撿拾垃圾、民間河長巡河護水等系列活動。
在龍泉河小流域,委員們邊走邊討論著:
“農業要發展,農民要增收致富,建議把農村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污染防控問題納入調研協商課題。”
“庫區消落地、小流域河道利用能否探索生態經濟化之路,譬如種植菖蒲藥材、蓮藕等水生植物,既凈化了水源、形成了景觀,還能產生經濟價值。”
……
“小河凈方能確保大河清,以生態、業態、文態、形態兼修,護佑水質持續向好。”黨永生表示,愛源護水不止于一次集體活動,希望各位委員把“愛源有我 護水同行”行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引領更多群眾支持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實踐。通過一線調研、協商懇談、視察監督等方式,把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兼得的新命題解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