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24世界武當太極大會在武當山開幕,來自海內外的千余名各界人士共聚武當,領略武當古建筑之美、感受武當文化的深厚積淀。
以太極為媒、與世界握手,武當武術已成為連接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重要橋梁和文化紐帶,也是武當山打造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一張閃亮名片。
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武當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武當山作為中國道教圣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
如何做好武當山文化文章?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王蒙徽對十堰市提出要把“武當山與十堰市畫等號”的認識和重視高度。十堰市對照省委、省政府“品牌強省”戰略要求,高度重視武當山文化品牌建設,市政協緊緊圍繞省委、市委部署,主動把武當文物保護好、利用好,把武當文化傳承好、發揚好作為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積極為武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添助力、增合力。
匯聚賡續歷史文脈合力
武當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明永樂年間明成祖北建故宮、南修武當,30萬工匠歷時13年,在武當山修建了九宮九觀及36座庵堂,形成了綿延70公里、氣勢宏大、雄偉壯觀的武當山古建筑群,是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筑群,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現存世界文化遺產點4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保存各類珍貴文物7149件。守護好這些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需要凝聚各方智慧力量。
“文物和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依法加強文物保護,健全文物保護長效機制。”2023年9月,十堰市政協圍繞“武當文化挖掘與利用”開展專題協商,委員和專家們積極建言,提出“在碑刻相對集中處建立一個武當碑刻博物館,以便更好地保護武當文化文物”“在爭取文物保護與修復項目支持的同時,設立武當山古建筑群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武當山建筑‘歲修’”……
今年2月,武當山一季度文物修繕項目啟動,玉虛宮泰山廟、復真觀九曲黃河墻、南巖宮巖體保護、凌虛巖、太和宮東天門等5個保護修繕工程正式全面實施。本著尊重歷史、還原古建筑風貌的思路,武當山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使用多種技藝對古建筑進行修復,2024—2027年,將精心謀劃實施37個總投資5億元的文物保護項目。
成功申遺至今,武當山古建筑走過了30年歲月。在各級政協委員的共同助力下,武當山古建筑群保護條例公布實施,古建筑群的一磚一瓦都得到法規保護;先后完成玄岳門、南巖宮大殿和御碑亭、紫霄宮十方堂、太和宮朝拜殿、玉虛宮、瓊臺中觀、元和觀、太子坡宮門、遇真宮和九曲黃河墻、沖虛庵、磨針井、榔梅祠等古建筑的修繕和復原……
推動活態轉化煥發新韻
高聳的御碑亭,黛瓦紅墻的恢宏殿宇,蜿蜒曲折的黃河墻……跟隨“武當山五龍宮數字化復原”動畫的“腳步”,沿著悠長的步道穿行在殿宇森嚴的五龍宮,可以穿越歷史時空,目睹五龍宮的滄桑與神秘。五龍宮作為武當山古建筑群組成部分,早在1994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隨著數字化復原技術重現五龍宮“真容”,世界文化遺產“顏值”得以永駐。
文化遺產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讓武當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十堰市政協組織委員開展專項調研,通過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職方式,為武當文化挖掘開發獻良策、出實招。委員們認為,要通過對武當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充分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為武當文化與產業融合注入活力。從打造武當文化精品IP、“活化”武當文化等方面提出30余條意見建議,超半數建議得到有效轉化。市政協報送的《促進武當文化挖掘與利用的建議》的社情民意信息,被省政協采納轉報省政府,有力推動了武當文化傳承發展。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在政協積極推動和委員助力下,1:40比例復制的武當山金殿模型誕生,武當山首期數字藏品《大美武當》系列上線銷售,大型太極功夫秀《夢幻武當》正式上演,太極湖“武當尋夢”沉浸式夜游景區啟幕,謀劃建設武當古建筑“文物醫院”,實施“九宮八觀”活化工程,推出《奇遇張真人》《遇見武當》等沉浸式互動體驗項目……一系列以虛擬現實、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為武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加速賦能,極大推動了武當文物事業創新發展,越來越多的武當文化遺產以更可近、可感的數字化形態呈現,走近大眾。
2023年,湖北省政協十三屆四次常委會會議圍繞推進品牌強省建設協商議政,十堰市政協提交《做強武當山品牌 擦亮湖北文旅名片》的發言,提出打造“云中紫禁城”和武當建筑、武當太極、武當道樂、武當養生形象IP、打造六大市場消費場景、策劃實施有國際影響力的營銷活動、打通交通動脈構建湖北大旅游格局等15條具體建議。
近年來,委員們提交涉及加強武當山碑刻資源保護、傳承發展武當武術、發展壯大武當山文旅產業等提案20余件,建議得到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采納。在市政協的積極推動下,武當山立足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實施一批優質文旅融合項目,逐步破解“引流密碼”,拉動文旅消費增量,武當文化遺產彰顯出更加旺盛而強大的生命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