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昌市錨定創建“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目標,大力開展群眾“四邊工程”建設,利用小區、街頭游園、公園等地“金角銀邊”區域布點健身設施,因地制宜打造居民“15分鐘健身圈”。近日,宜昌市政協在市極限攀巖館開展2024第四期“委員e家”活動,聚焦“完善社區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協商建言,助推全民健身事業進一步蓬勃發展。

●健身廣場變身“幸福樂園”
孩子們歡快地蕩著秋千、滑著滑梯,老人們愜意地玩著太空漫步機等健身器材,數位居民在乒乓球桌前揮灑激情和汗水……在西陵區西壩街道光明路社區安居小區背后的健身苑,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幅幸福景象。
“以前想運動最愁沒地方去,現在走下樓就是健身地。”小區66歲居民陳永泉正在打乒乓球,提起這個今年8月剛建成投用的健身小廣場,笑著稱贊連連。
據了解,光明路社區周邊8個小區3000余戶居民此前缺乏固定活動場所,今年初,全省開展全民健身“雙創”工程,在湖北省體育局、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的資源支持下,光明路社區將安居小區背后400平方米的空地打造成健身苑,滿足居民“出門就健身”的愿望,這里也成為鄰里交流的“寶地”,讓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級”。
光明路社區“健身苑”的建成投用只是宜昌市以社區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等為抓手,持續深入推進全民健身戰略、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年來,宜昌將群眾體育作為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的重要基礎,圍繞“健身去哪兒”難題,創新方法、加大投入、補齊短板,推動全民健身工作躍居全省前列。數據顯示,宜昌市有體育場地12349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92平方米,高于全國、全省水平。同時,宜昌市國民體質達標率達到92.1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50.16%。
●“破題”家門口的“健身自由”
目前全市社區健身場地設施究竟建設的如何?又該如何“破題”?這也成為市政協委員們關注的重點話題。
活動現場,委員們帶著前期對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等社區及各類居住小區深度調研的結果和市民期盼,與相關職能部門、市場主體、行業協會、社區代表們面對面進行深度協商、靶向建言。
“目前,部分區域還是未能解決家門口‘健身去哪兒’難題,主要是項目在建設落實中,面臨‘誰來做’、‘誰能做’、‘怎么做’等頂層設計不明晰和建設要素缺失問題。”市政協委員夏清鋒從合理規劃角度建議,應從加強頂層設計、部門聯動,完善管理機制、合理引導,創新規劃設計、搭建橋梁,完善驗收程序、嚴格監管等方面入手,真正實現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
市政協委員王樂則從精細化建設方面建言,要精準把脈,分層分級找準痛點因人施策,要問計于民,積極探索共商共建共享的創新模式,以有效提高社區健身場地及設施的實用性,避免閑置、毀損等問題。
規劃建設好了,運行、維護也顯得尤為重要。市政協委員方夏就健身設施的高效運行建議,可通過群眾點單、社會參與,滿足居民健身需求。同時,線上聯動、智慧賦能,打造全市健身網絡平臺等,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健身自由”。此外,定時維護健身設施,確保物盡其用。
市政協委員鄧田則從加強宣傳傳播方面建言,以提高人民群眾對全民健身的認知度,讓更多人了解健身、參與健身、愛上健身。
●合力推進“健身圈”從有到優
交流探討中,市政協委員們認為,今后要在繼續解決健身場地“有沒有”的同時,把更多精力放在解決“好不好”“優不優”上。
“可在政府主導下,創新機制,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將濱江公園原宜港‘回型’碼頭改造為‘江上籃球場’。”市政協委員陳圣華建議,可依托濱江公園打造城區特色的全民健身籃球賽事活動項目,并配套其他健身設施,將其打造成宜昌體育公園和全民健身地標性展示窗口。
市政協委員闕自強則從加強資金統籌及監管,鼓勵多元化投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管理的角度,建議把好源頭關、運行關、引導關,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良好局面,不斷完善社區“15分鐘健身圈”的短板弱項。
市政協委員覃嘯洪建議,從強基礎、提質量、優服務、爭效益四個方面助推“15分鐘健身圈”實現從有到優。
聽取意見建議后,與會的市直部門相關負責人,也與委員們面對面互動交流,現場回應了委員們的關切。
委員們的建議也得到市政府副秘書長馬國衛的充分肯定:“發言都很有針對性和建設性,希望各部門認真吸納這些‘金點子’,全面充實到我市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各項工作措施中,推動城鄉健身設施從有向優轉變,以群眾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宜昌體育強市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市政協副主席陳和春說,各級政協委員要發揮人民政協優勢,圍繞社區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廣泛凝聚共識,助力社區健身設施從“有”到“優”貢獻真知灼見,著眼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工作開展民主監督,為打造群眾體育健身新場景,進一步提升群眾高品質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貢獻政協力量。
(三峽日報 時剛 王雪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