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補齊文化發展短板的重要途徑。
如何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近日,宜昌市政協召開今年首場專題協商會,圍繞“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效”協商建言。
◎以人民為中心 服務全覆蓋
非遺舞獅在鑼鼓聲中騰躍翻飛,竹桌藤椅旁孩子在嬉笑追逐,電影熒幕上反射出微笑的臉龐……
2024年9月提檔升級后,兒童公園沁涓樓的功能全面迭代,不僅匯聚多項非遺項目,還常態化開展公益培訓、手作課堂、文化講座等。截至目前,已累計舉辦文化活動80余場,服務1.2萬人次,成功獲評“2024年度湖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十佳案例”“市級文化示范空間”等稱號。
近年來,宜昌市高位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尤其是成功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后,我市已形成一套立足宜昌實際、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長效機制,把更多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送到了群眾身邊。”會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規上文化企業數量和營收總量居全省同類市州第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順利通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復核驗收,獲得“優秀”檔次;文藝精品創作走在全省前列……
一番話在與會委員、專家間產生了共鳴。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主任孟美蓉介紹,今年2月以來,專委會牽頭深入市、縣公共文化場館、文化空間、社區文化服務中心調研,了解到宜昌市通過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豐富文化惠民活動、拓展公共文化空間、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直面發展短板 “整裝”再出發
走進玖璽臺檸月樂齡中心,1600平方米的空間里,聚焦“一老一小”,建設了健康管理室、中醫理療室、四點半學堂、兒童科技長廊等。自運營以來,這里已接待市民超過1.2萬人次,組織社群活動150余場,讓社區的人情味、文化味更加濃厚。
“可以借鑒成都‘留燈書屋’、重慶下浩里的成功經驗,搶抓‘十五五’規劃編制窗口期,強化頂層設計,打造一批具有強辨識度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市政協委員、民革宜昌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劉祖華說,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時,應堅持宜昌特色,以品質、需求、技術為導向,讓市民感受到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3月3日至8日,宜昌市政協調研組赴重慶市、成都市,
圍繞“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效”主題開展調研
當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工作處于由普惠全覆蓋向品質提升的階段,在服務質效上仍存在一些短板。協商會上,委員和專家精準“把脈”,積極建言獻策。
“農村地區60歲以上群體中,能熟練使用農家書屋APP的僅占38%。”市政協委員、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柏松認為,可以完善“群眾點單”和“政府買單”的基層文化需求精準對接機制,通過抖音、視頻號、“我的宜昌”APP等傳播渠道,將優質文化資源送到群眾身邊。
市政協委員、市社科聯主席何新華所在的第三分課題組在調研時發現,全市大部分文化場館缺乏旅游服務功能,景區二次消費中文化體驗類項目僅占18%。他建議,推進共建共享,采取“多合一”、嵌入式等模式,推動文旅公共服務融合,不斷提高文旅供給水平。
會上,政協委員們還聚焦創新管理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人才隊伍建設等難點熱點問題,各抒己見,為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升級版”提出了“金點子”。
◎凝聚廣泛力量 質效再升級
問題在討論中明晰,共識在協商中達成。
“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系統性文化工程,需政府、市場與社會協同發力。”市政協委員、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副局長葉幫斌表示,將加大供需關系的研究力度、創新場景的營造力度、文旅商的融合力度、文化品牌的創建力度,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以更高質量滿足群眾文化服務需求。
“我們將加強智慧化建設,推動數據資源互聯互通,補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短板。”宜昌城發集團副總經理、總經濟師胡智勇說,要梳理江豚廣場、濱江公園貫通工程二期業態布局的成功經驗,利用城市邊角空間,以更高標準打造一批彰顯宜昌特色的“微空間”。
發展思路也更加清晰。“我們將繼續做好文化運營,盤活師資力量,搭建更廣闊、更體系的課程結構,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區文化。”聯投置業悠樂商管出席活動的負責人表示,他們計劃立足宜昌的旅游資源,開發特色文化旅游線路,導入聯投在省內其他區域的客戶,把康養旅游業務做大做實。
沁涓樓負責人楊海燕說,他們計劃依托本地非遺資源優勢,創新“夜校+線上互動”雙軌教學模式,系統開發楚香、茶藝、夷陵版畫等多種非遺課程,讓傳統的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吸引更多公眾參與,培養新一代非遺愛好者與傳承人,實現非遺保護從靜態保存向活態傳承的跨越式發展,打造“湖北省非遺傳習試點與標桿”。
(三峽日報 劉晶晶 楊婧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