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北時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
武漢市政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系列決策部署,認真落實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將“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造全國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列為今年一號建議案,納入市政協年度協商和民主監督重點工作,立足政協職能定位,充分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資政、廣泛凝聚共識,為推動武漢“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匯智聚力。
前期,武漢市政協組織政協各參加單位和廣大政協委員,立足一號建議案協商議題,聚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等十方面著力重點,成立42個課題組,組織委員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和比較分析,赴上海、北京、浙江等先進地區學習取經,與武漢市科創局、東湖高新區等單位深度交流,形成了66篇調研報告,為高質量協商建言做好充足準備。
6月26日,政協武漢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召開。會上,武漢市政府通報《市政協關于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造全國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的建議案》辦理情況。市政協副主席劉丹平作主題發言,倪四道、歐陽云、舒曉剛等10位市政協常委作專題發言,郝立群、楊新、劉萌等3位市政協常委、委員與市經信局、市科創局、市委金融辦有關單位負責人互動交流。
武漢市如何進一步推動政策從單向技術突破轉向系統生態重構,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全域支撐,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造全國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武漢市政協常委、委員積極建言、群策群力,凝聚共識、匯聚合力。
●高質量布局創新引擎
“創新引擎”是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源。
高質量布局創新引擎的核心,在于構建一個要素高度協同、結構動態優化、效能持續迸發的創新矩陣系統。
武漢市政協常委們認為,科技教育人才優勢是武漢最大的優勢,要緊盯建設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目標,進一步優化創新布局,推進環大學創新帶、創新園區、創新樓宇建設,構建“極核-廊帶-全域”創新體系。
武漢市政協副主席劉丹平建議,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主動融入新型舉國體制。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重點科研院所中堅力量,加快構建由國家實驗室、湖北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組成的原始創新極核,鼓勵自由探索,著力基礎研究。推動傳統產業智數升級、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提質未來產業前瞻布局。
武漢市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倪四道建議,優化學科布局和交叉合作,擴大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撐面。一是支持武大、華科大等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二是服務推動中國科學院建設東湖科學中心,在基礎學科和前沿交叉領域挑大梁、出成果。三是實施“海豚專項”,加大海外人才引進力度。建好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增強將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中工程問題提煉為科學問題的能力。
武漢市政協常委,臺盟省委副主委,武漢大學社會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林穎建議,加快重構更具引領能力的產業創新政策體系。向上爭取更多國家戰略科技攻關、新興產業集聚、產業腹地備份等政策,在光電子、儲能、量子等領域切塊受權實施。加快高水平制度性開放,在特定領域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武漢市政協常委,民革市委專職副主委歐陽云建議,聚焦新興產業重點領域,鍛長板、補短板、強基礎。把握未來產業特點趨勢,強引導、建平臺、優環境。緊扣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關鍵環節,轉數智、重綠色、求融合。
●激活企業創新基因
在武漢,每萬家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171家,居全國主要城市首位。如何進一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
武漢市政協常委,民盟市委主委,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副院長舒曉剛建議,依托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武漢節點,動態監測光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的“卡脖子”環節,定期發布關鍵共性技術需求清單,重獎攻克清單技術的聯合體。
武漢市政協常委,農工黨市委主委,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繆小平建議,提供一站式、全周期科創金融服務。實施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行動,探索科技金融產業一體化試點。實施耐心資本培育行動,強化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拓寬長期資本來源,擴大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投資。他還建議,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工程,持續布局建設專利導航實驗區和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構建快速預審、確權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發揮武漢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等國家級平臺功能作用,加快建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開展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進國家光電子等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建設,充分激發各類主體、人才創新活力。
“探索青年科技人才舉薦制。”武漢市政協常委,市工商聯副主席,湖北錦繡人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春燕建議,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探索“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讓優秀人才得到合理回報。深化國企創新免責激勵機制和創新分配改革。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深化科技研發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三評”改革。“設立武漢產業創新發展促進會,吸納企業、高校院所、創業者參與產業創新決策咨詢。”她還建議。
●引導創新成果轉化為城市生產力
打通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讓實驗室里的智慧結晶真正轉化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塑造發展新動能、驅動產業升級的澎湃力量,是我們必須肩負的時代使命與責任擔當。
武漢市政協常委,致公黨市委副主委,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王延軼建議,加強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在光電子、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領域設立更多海外離岸創新中心。加快推動武漢量子論壇立足全國、走向世界。在特定領域探索雙向交流機制,提供差旅補貼、資助國際研討會,使國際產研界更全面了解武漢市產業創新成果和環境,擴大國際影響力。
武漢市政協常委,民建市委主委,市司法局局長穆書芹建議,以服務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為契機,推動技術轉移機構轉型升級,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心,用好用活概念驗證資金(基金),引導中試平臺向綜合性服務平臺轉變。“完善技術經理人培養體系,開展職業資格認定及職稱評定改革試點。完善激勵機制,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產單列管理改革,更好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她還建議。
“完善全市應用場景創新統籌聯動工作機制,定期發布場景清單。”武漢市政協常委,民進市委專職副主委黃芬建議,在自動駕駛、數字孿生、金融科技、綠色低碳等領域率先探索示范。遴選打造一批標志性應用場景、“超級”場景,創建場景創新示范區。制定認定標準及流程,率先推動“光芯屏端網”等產業新賽道場景落地。支持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建設場景應用示范集聚區,逐步形成全市布局、輻射帶動的示范場景網絡。
武漢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市委專職副主委胡權建議,探索高層次人才“校企雙聘”。讓人才在高校、企業、院所等平臺柔性流動,成果在企業轉化。針對培育高技能人才,建議在“智能裝備運維”“工業互聯網安全”等50個緊缺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校企共建。學生入校前先“研究城市、體驗行業”,在融入城市中鍛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