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年近半百的老黃牛,耕耘于招考一線、執著著政協建言;他,是一位長期扎根基層的教育干部、身向教育理想,心系教育發展;他不嗜好名煙美酒,他不迷戀牌場舞池;他是妻子眼中的“夜貓子”, 他是同行眼中“工作狂”,他就是隨縣政協委員、縣招考辦工會主席周自成老師。
隨縣建縣之初,百業待興。周老師來到隨縣這片創業的熱土上,一干就是五個寒暑春秋,頭上又添了幾縷白發,臉上又增了無限的滄桑。當時,縣招考辦人少事多,他總是加班加點,“五+二”、“白+黑”是他的作息表; “不請假” 、“不休息”是他的工作座右銘。在這簡單的數字疊加和單純的晝夜更迭中,周老師將愛崗敬業詮釋到了極致,無怨無悔中達到了一種令人仰望的境界!
幾年來,他組織或參與的中考、高考達10余次,40多場考試科目、9百多個學生考場、3萬余名考生參與的各級各類考試,均實現了考試安全零失誤、違紀舞弊零記錄、考務管理零誤差的工作目標,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認可。在周老師的工作中,這串數字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在那浩渺的汗水下,還有無盡的熱愛和奉獻被周老師埋在了心底。
一水一茶,當解考生之苦;一言一語,恒念為師之愛。他時刻把考生放在第一位,事事換位思考,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以“俯首甘為孺子?!钡木褛A得了考生和家長的好評。在縣招考辦,有一條神秘的電話線,這是一條為考生服務的專線。它連著省、市招考辦,也連著各考點辦公室和保密室。說它神秘,是因為很少有人知道,當它啟動時,我們必須24小時堅守在它的一端,不休不眠。這是一種堅守,更是一份責任。在那星星都困乏得睡著的時候,周老師還睜著眼,凝望著這條專線,傾聽著這不知何時會響起的鈴聲,因為它維系著考試的安全與平安,承載著考生的希望和夢想。我忘不了他那一手托著吊瓶,一手接電話的時刻,當尖銳而冰冷的針頭還插在血管里,輸液的吊瓶里還在嘀嗒著藥水,他沒有借口走開。在考試及其前后的特殊時刻,他讓一切退后,把考生放在心中,把考試放在心中,這是他此刻唯一的信念。
“在我的心海里,有一種情結,它叫守望;在我的精神里,有一片家園,它叫育人;我用我的生命,癡情地守望著這片家園。”這是周老師寫在筆記本上的一段話,也是他20多年來從教的真實寫照。他上有八十多歲患老年癡呆的的父親,因為無人照料經常走失;他下有正在上學的孩子,總是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學習上的問題,每當看到兒子小小的年紀便自己擔負起生活的全部時,他只能是心生愧疚……但他知道,還有更多像自己孩子一樣的考生需要他,需要他完成這項特殊的使命。他只能舍小家為大家,默默的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周老師用信念凝成了一座默默奉獻的豐碑,矗立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見證著他的前行與跋涉。
滿腔熱血為黎庶,一片冰心潤嘉禾。作為一名連任兩屆的縣政協委員,他為基層人民鼓與呼,提出了多件表達人民群眾的訴求與心聲的提案, “關于校園車輛安全提案”、“關于教育經費投入提案”、“關于關注留守兒童提案”•••等。這些提案都是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關乎教育發展的大計,這些提案匯聚了社會各個層面的意見和建議;在政協提案撰寫上,我看到了周老師潛入社會的深水區,探尋和挖掘教育人關注和腹誹的問題,實事求是,認真負責和又渾然忘我。他寫的一件件提案,充滿了對基層教育的殷切期待,充滿了對地域經濟發展的渴望。他深知:只有緊緊圍繞群眾、認真工作,切實發揮老委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才能更好的履行政協委員的職責,才能不負政協賦予自己的使命。他常常深入基層,密切聯系群眾,走訪并認真搜集整理群眾的建議、批評和意見,通過信息、提案、建議案等形式來積極反映社情民意,為推動“三個隨縣”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
氣清更覺山川近,心遠方知宇宙寬。周自成就是這樣立足平凡的崗位,默默無聞的奉獻,勤勤懇懇的工作,勇立潮頭拼搏,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縣教育事業有這樣一批儒子牛,定會開出絢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隨縣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