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臺上娓娓道來,游刃有余,讓你感知文學的魅力;生活中幽默風趣 ,隨和平易,讓你感受醉人的溫馨。”這是畢業晚會上學生送給他們的班主任黃江華老師的,這些從內心迸發的字字句句表達了學生們對她的欽佩與喜愛。
因為熱愛,不曾離開
韶華在指縫間悄然流逝,掐指一算,黃江華獻身職教事業已23載,算得上是老職教人了。23年,彈指一揮間,她親眼見證了枝江職業教育的起起伏伏以及發展壯大,由最初的職高,到電大、教師進修學校、宜昌第二技工學校合并,其間進進出出、來來往往很多人,也有人勸她離開,可她一直堅守在職教這塊土地上,盡管外界對職業教育有誤解,有偏見,可她仍然不離不棄,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從不抱怨,用汗水澆灌著希望,用赤誠耕耘在教壇。
靜心教書,赤心育人
黃江華對待她的學生是滿腔真誠的,她從教的觀念是“要使學生終身受益”。她的課從來都是占有鮮活的資料,密切關注教改動態,她竭力給學生以新信息、新思維和新啟迪,因此她的課深受學生歡迎。她的示范作文《沒有母親的母親節》,曾讓學生及聽課老師淚光瑩瑩。她對學生嚴慈并濟,對學生的嚴格源自她內心的愛,她怕學生貪圖一時舒坦而虛度時光,害怕學生因教師的懈怠而學不到真本領。
幾十年來,她本真,她鉆研,不求轟轟烈烈,亦尋淡然自得。她一直工作在教學一線,多年擔任班主任,2013年所帶班級在對口高考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班40人,有12人考上二本,刷新了學校自開辦對口高考班以來單班上本科人數的歷史記錄。為此,相關為她頒發了“突出貢獻獎”。
她有愛,她關懷,不求聲名鵲起,但得無愧我心。無論是作為班主任還是科任老師,她都深得學生喜愛,是學生心中的“愛心媽媽”。她為學生買鞋子,縫補衣服,經常請貧困學生吃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
青春健康教育是一項公益事業,利在當下,功在千秋。針對職高學生在心理和生理健康上存在的問題,她閱讀了大量心理健康方面的書籍,在青春健康教育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參加省組織的青春健康主持人培訓,在學校用愛心、關心去換學生真心,把青春健康的知識和技能傳遞給他們,讓他們學會生存,坦然面對成長中的煩惱,提高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教他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學會選擇,從而做出健康、安全、負責任的決定,這項工作需要犧牲很多休息時間,在單位鮮有人知,她只是無聲地做著,傳遞著愛和幸福。辦公室里,操場上,你經常會看見有學生主動跑來跟黃江華老師談心、聊天。
黃江華老師任教班級有一個患抑郁癥的學生,曾因此休學住院一年,未痊愈又上學,在學校,經常找黃老師傾訴,一講就是幾個小時,病情嚴重時,幾乎天天來辦公室,黃江華總是耐心地傾聽,盡所能為她提供咨詢。黃江華除了自己密切關注她的動態外,還跟家長聯系,介紹她找心理醫生進行治療。黃江華經常陪她聊天,請她吃飯,后來她們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終于使王某的病情得到緩解。
黃江華就這樣默默地做著,不求名利,不曾張揚,亦師亦友地和學生相處著,于默然無聲處,用愛心溫暖著她的學生,感動著她身邊的人。
用心做事,建言獻策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黃老師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工作再忙,只要市政協開展調研、視察或召開會議等活動,她都擠出時間積極參加。到關廟山小學送溫暖,一對一結對子,資助貧困學生;赴雅畈中學參加調研,并作了《關于如何搞好初高中銜接學習》的專題報告;赴遠安進行文史調研;參觀七口堰社區文化,為社區文化建設提建議;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枝江義務教育達標情況的調查活動,為枝江教育建言獻策,等等。
提交的《關于枝江職教中心、宜昌二技校合并的建議》、《關于整合職教培訓資源的建議》、《落實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學費政策范圍建立同級財政保障》、《天然氣安裝及安全問題的建議》等多項提案,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得到領導高度重視和落實。
黃江華每學期都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工會活動積極分子,多次獲得宜昌市優秀教學成果獎、宜昌市優秀園丁獎,撰寫的論文多次在省級獲獎,先后被評為優秀班主任、枝江市優秀教師、枝江市優秀運動員、枝江市好兒媳,其先進事跡在枝江廣播臺、電視臺、《三峽商報》等多家媒體進行過專題報道。
(枝江市政協 李紅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