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秦巴山脈腹地的竹溪縣豐溪鎮,因其山大林茂、土地肥沃、氣候獨特而盛產中藥材,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被國務院授予“黃蓮之鄉”的殊榮。近年來,豐溪鎮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建立“藥商+藥協+基地+藥農”的發展模式,大力扶持藥農規模發展中藥材,使該鎮成為名符其實的“秦巴藥庫”。而推動這一產業突破性發展的“掌門人”就是縣十屆政協委員、神農愛民藥業公司發起人——劉才可。
結藥緣,年少成為“萬元戶”
1968年7月,劉才可出生在重慶市巫溪縣高樓鄉白坪村。
白坪村自古就有種植中藥材的習慣。土地到戶前,村集體有專門的藥材基地,有專人負責種植。在那個年代,依靠掙工分生活的農村,誰家勞動力多,誰家就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劉才可家因兄妹多,年幼無勞動能力,一大家人的生活僅靠父母掙點工分。家里窮,劉才可失去了上學的機會。10歲時,他就跟隨同村的大人們在藥材地里“摸爬滾打”,因為手腳勤快、頭腦靈活,深得種藥人、收藥人的喜愛,自覺不自覺中成了藥農和藥商們中的一員,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劉才可,尚未成年就學會了識藥、種藥,懂得了買賣中藥材的“門道”。
土地到戶后,餓怕了、窮怕了農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糧食生產上。在這種大環境下,全國各地的中藥材貨源減少,中藥材價格一天一個價。熟悉中藥材種植和銷售流程的劉才可,開始在縣內做起了藥材生意。劉才可做生意,講究的是公平買賣、童叟無欺,再加上他能吃苦、背得了虧,從不讓賣藥人吃虧,時間長了,與他做生意的人都相信他,這給缺少資金的劉才可帶來了發展的機遇。遇上沒有錢時,便把貨先拿走,下次來時再給錢。15歲那年,劉才可把積攢多年的資金拿出來購買了一批中藥材運到廣州銷售,這次,他掙得了人生第一桶金——3萬元。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了不起的收入,他也成為遠近聞名的“萬元戶”。此后,他一路順風順水,生意紅火,不到20歲,便積累了近百萬的財富,成為當地響當當的致富帶頭人。
癡藥情,也有風雨也有晴
人心難測,人生無常。誠實守信的劉才可,在1994年卻被一位長期合作的臺籍藥商給騙了,70多萬元的中藥材在預付5萬元定金后,就再也沒有了音信。27歲的他,一夜白頭。回到家涮干“油鹽灌”兌付藥農的藥錢后,仍欠下10多萬元的債務。“一夜回到解放前”。此后的8年,劉才可一直在被騙的陰影里走不出、磨不開。
人生的轉折,有時就在轉瞬間。劉才可與豐溪結緣就是偶然中的必然。當時一位從事中藥材買賣的同鄉邀請他幫忙到豐溪鎮調運一批中藥材。第一次走進豐溪鎮,有著25年“藥齡”、對中藥材十分癡迷的劉才可,立即被這個鄂渝陜三省市交界處的邊貿重鎮吸引住了。會種藥、懂行情、善經營的劉才可,沒有停留在收藥中,而是走進賣藥人家里了解情況。在走訪調查中,思路逐漸清晰、發展的方向逐步形成。
劉才可介紹說,豐溪地理位置優越、山場面積較大、藥材資源豐富、邊貿氛圍濃厚、經營環境優良,是藥材經營的理想之地。
想到就要做到的劉才可,在說服家人后,2002年,35歲的劉才可帶著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懷揣東借西湊的30萬元現金來到豐溪,“住進”了一處租來的簡易木棚里,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二次創業。
沉寂8年的劉才可,此次“出山”如魚得水。劉才可走村入戶收購,妻子在家負責客人上門收購,兼顧照顧孩子上學。到了晚上,一家人“就著”燈光整理、篩選每天收購的中藥材。生活在忙碌中收獲,在收獲中成長。
跑市場,找銷路,每月劉才可都要到安徽亳州、廣西玉林等全國聞名的藥材集散地了解信息,以便準確把握中藥材市場行情。為了節省錢,出發前都要備足干糧,住最便宜的旅館。
上天總是垂青勤奮的人。不到3年的時間,劉才可很快取得了暢通的銷售渠道。有了良好的銷售,資金周轉也相對加快,所有賣給他的藥材不僅價格合理,而且現場兌付現金。
2009年,劉才可終于松了一口氣,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家里的借款還完。2010年,他積累了200多萬元的存款,還在豐溪鎮蓋了一幢3層樓房。
劉才可的生意越做越大,名聲也越來越響亮。中藥材收購的范圍也從豐溪鎮逐步擴展到竹溪各鄉鎮,十堰各縣市區、神農架,同時延伸到了陜西省的鎮平縣、重慶的巫溪縣等地,源源不斷的中藥材每天都在從秦巴山脈各地運進來,經過初加工和篩選后,再銷往全國藥材市場。
劉才可從一名小藥販逐漸成長為秦巴山里的藥材“掌門人”,在全國藥材集散地安徽亳州、廣西玉林、廣州清平、河北安國均設有門市部。藥材銷售簽訂山東瑞陽制藥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湖北九州通、云南白藥等大型公司。2015年8月,和武漢愛民制藥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湖北神農愛民藥業有限公司,形成以豐溪中藥材市場為軸心,以陜南、渝東、鄂西北為半徑的藥材購銷區域網,初步建成了秦巴山區藥材集散地。其藥材收購業務覆蓋了湖北、陜西、重慶等周邊地區的10多個縣市,收購量占到這些縣市的80%以上,年銷售中藥材3500多噸,實現交易額8000多萬元。
劉才可對中藥材的“情”無行中傳遞給了兩個兒子。長子劉超2011年鐵道學院畢業后,回到豐溪成立了藥材專業合作社;學計算機專業的次子劉勇,2013年畢業后,在河北安國成立了中藥材銷售門部,隨后回鄉成立了天成藥業公司,組建了中藥材商會,以電商的形式把竹溪藥材推向新興市場。更難能可貴的是,劉才可九十多歲的老母親和年近八十的岳母,都自愿給他當起了“義工”,從早到晚幫他摘選藥材。
興藥業,深山“藥王”美名揚
劉才可沒有局限于中藥材銷售這一個行當中,他的目標是把中藥材做成富民產業。在做大做強藥材產業方面,他主要抓了“三手”,一手抓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手抓藥材種苗繁育,一手抓藥材基地建設。
早在2005年,他就嘗試由銷售“反串”種植,但受各因素的影響,一直沒有獲得成功。在“高人”的指點下,劉才可請來了6位藥材種植專家常駐指導。這一招果然靈,自己多次試種沒有成功的重樓,成功由野生轉化為人工種植;自然繁殖的梭羅樹,在專家的培育下,帶動了千家萬戶栽種。
在藥材種苗培育方面,他下足了“血本”。在武漢愛民制藥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他先后投入資金1600多萬元,新建蒼術種苗基地400畝,白芨種苗基地200畝,梭羅繁育基地200畝。
經過多方努力,劉才可相繼注冊成立了10家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門從事中藥材種植,研究、良種繁育、推廣,加工、銷售等業務工作。對入社的農民,劉才可實行“兩免一保底一提供”,即免費提供種苗、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實行資金扶持,保底價收購,讓農民放心放膽種植藥材。對敢于吃“螃蟹”的遼葉村藥農,他還每戶免費提供3包有機肥料,吃糧吃油基本全包。
有人用玩笑的方式夸獎劉才可:小商販+批發的商人,如今辦起了“綠色工廠”。這話確也不假。在這個沒有圍墻、沒有人數限制的綠色產業“大工廠”里,每一個可以自主的選擇發展項目。而劉才可在推動“工廠”發展中,以建立藥材專業合作社為基礎,采取“藥農+藥員+藥企+藥材合作社”的模式滾動發展,10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覆蓋豐溪鎮17個村,入社社員達600多戶、2000多人,帶動全鎮發展蒼術、黃連、梭羅、白芨、重樓等藥材基地3萬多畝,全鎮藥材產業收入突破2億元。
劉才可富起來了,但他內心那種心系貧困百姓的情結始終沒有變。無論是在他的藥材基地,還是在轉運中心,他都在傾心幫助他人。所有用工,包吃包住每天工資保底80元,遠遠高出當地的用工價位。常年在他那里從事藥材種植、管理、采摘、加工的人員達800余人,年支付勞務工資500多萬元。據統計,劉才可至少帶動400多個貧困戶脫貧致富。遼葉村村民黃春學在他的支持下,發展重樓20畝,獲取純收入20多萬元,一舉脫貧奔小康。
哪家有特殊情況需要用錢,他從不推辭;鎮上開展的公益愛心活動,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政協開展“123愛心接力助脫貧”活動,他積極響應、見諸行動。近年來,他每年拿出10多萬元,資助當地和老家的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對遼葉村貧困戶建房的,每戶資助5000元;對遼葉村一組30戶貧困戶,每戶免費提供50箱土蜂、30只仔雞、200斤大米。
談起今后的發展,劉才可信心滿滿。他計劃利用與武漢愛民藥業合作的良機,新建1個500噸的冷凍倉庫,建設中藥飲片生產線,開發中藥材保健品,形成“種植、倉儲、營銷、加工、提取”完整產業鏈,把藥材產業做成實業,讓豐溪這個“秦巴藥庫”更加聲名遠揚!
(竹溪縣政協 李章新 杜香平 李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