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宣紙,鮮活了亮麗人生;一把剪刀,剪出了生命精彩。
麻城市三河口鎮街區有條希望路,這里還有另外一個好聽的名字——月亮灣。在這里,有一個從事傳統手工藝的工作室——錦榮剪紙工作室;在這里,剪紙這一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傳統手工藝,被劉錦榮一雙巧手展現的淋漓盡致;在這里,“三河剪紙”聲名遠播,而劉錦榮也成為了月亮灣里一顆最閃亮的星星。
一路艱辛一路歌
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麻城市三河口鎮,剪紙文化氛圍濃厚,每逢娶媳嫁女、喬遷賀壽時,總少不了剪幾個喜字、貼幾朵窗花烘托喜慶的氣氛。天生的心靈手巧,加上母親和鄉鄰的熏陶,年輕的劉錦榮顯露出剪紙的天賦,一片片紅紙在她的剪刀下很快會變成一幅幅精美的紙花。每到過年,十里八鄉的鄉親都會來找她畫鞋底、剪窗花、剪喜字。
隨著剪紙技藝的不斷提高,加上慕名求作品者絡繹不絕,劉錦榮決定將剪紙當作一項事業來做。2012年10月,劉錦榮聯合另外幾名剪紙愛好者注冊成立了“麻城市大別山錦榮民俗文化工藝品專業合作社”。但創業之初的種種困難讓她的創業之路走得異常艱難,合作社沒有像樣的辦公場所,作品耗費時間長但售出的價格太低,合伙人因收入太低一一退出,到最后甚至連日常經費都捉襟見肘。
就在劉錦榮一愁莫展,萌生退意之時,三河口鎮黨委政府及時伸出了援手,先是為她在街道租賃了一間面積約100平方米的房子作為她的工作室,免費供她使用三年。之后更是不遺余力用各種平臺向外界宣傳、推介她的剪紙作品。
黨委政府的支持猶如雪中送炭,也給了劉錦榮巨大的精神鼓舞。從此,她的剪紙事業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2013年11月,參加湖北電視臺壟上牛人大賽獲得百強選手稱號;2014年6月,作品《蔸子火》榮獲“美麗中國夢——中國剪紙精品江蘇邀請賽”銅獎;2016年被評為湖北省農村實用技術拔尖人才;2017年8月,她的兩幅剪紙作品《杜鵑花海》《龜峰旭日》被市長蔡緒安作為官方禮品贈送給前來麻城考察的韓國訪問團。她還成功當選麻城市第八屆、第九屆政協委員。
一把剪刀結碩果
漫步在劉錦榮的剪紙工作室,既有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又有大氣磅礴的山水畫卷,處處洋溢著傳統剪紙之美。然而,技術的精進非一日之功,理念的革新更是困難重重,作品規格從一尺見方到十米長卷,內容從簡單圖案到系列畫作,中間的辛勤付出和創作思考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雖然在學生時期,劉錦榮已經顯露出不俗的繪畫和剪紙天賦,但由于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學習,她初期的作品都是一些簡單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既沒有復雜的工藝,也沒有鮮明的主題,特色并不是十分突出,影響力也有限。
為了在這一行走得更遠,她抓住一切機會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僅經常向其他年老的剪紙藝人取經,還利用業余時間苦練繪畫;不僅自學了攝影和電腦繪圖,一有空還跑到學校里旁聽美術課,和美術老師交流。通過多方面的學習鉆研和融會貫通,她的剪紙技藝有了質的飛躍,《三河多嬌》《杏花村》等一系列反映麻城和三河本地風土人情、歷史人文的作品先后出爐,贏得了各方贊賞。
然而,她并未停止前進的腳步。每次參加省、市各級展覽、推介、比賽后,她都要查找自己在理念、工藝等方面與其他剪紙藝人的差距,回來后馬上就關起房門開始新一輪的試驗和創作。材質從大紅紙到蠟光紙,再到不易褪色、柔韌抗皺的宣紙;工具,從單一的剪刀到輔以各種規格的刻刀;創作,將現代美術與傳統剪紙相結合,用傳統藝術表現現代文化;技法,陰刻為主、陽刻為輔,因題構圖、以圖定技。在這期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廉政文化系列》《大別山母親》等一系列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作品應運而生。
憑借勤勞、智慧的雙手,劉錦榮剪出了自己五彩斑斕的人生。
一顆愛心傳藝樂
“飲水思源不忘本”,這是劉錦榮時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雖然剪紙事業越做越好,但她從沒有忘記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和那些幫助她的人。
2015年底,三河口鎮黨委政府啟動實施精準扶貧,劉錦榮得知這一消息后主動請纓,在條件較好的劉家河村成立了“錦榮剪紙扶貧工作室”,帶動附近各村有志于從事剪紙事業的貧困戶15人,并免費為他們提供剪紙技能培訓,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的能力。貧困戶有了剪紙作品或者其他刺繡、鞋墊等傳統手工藝品,她都主動幫助聯系銷售,2016年她共為貧困戶帶來收入約10000元。目前,她的工作室正在不斷發展壯大,今后將帶動更多的人通過剪紙產業實現脫貧增收。而在這個過程中,“三河剪紙”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致力于扶貧的同時,劉錦榮也不忘傳承自己的手藝。她多次受三河口鎮中心學校的邀請,到全鎮各中、小學校開展剪紙藝術的教學活動。在她的努力下,“三河剪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悄然在三河大地灑下希望之種。
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愛剪紙,劉錦榮高興地說:“剪紙現在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一定會竭盡所能,讓我的剪紙之路走的更遠。同時,我也將毫無保留地把剪紙技術傳授給更多的人,讓這門傳統藝術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麻城市政協 丁谷良、周月芹、曾超、陳寒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