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男,41歲, 大學學歷,中共黨員,2000年11月參加工作,竹溪縣廣播電視臺黨支部書記、副臺長,2016年7月作為駐村工作隊長派駐中峰鎮樟扒溝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2017年11月兼任村第一書記。
始于初心,成于堅守
駐村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三年來,李杰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沉下身子潛下心來,把自己真正當做村干部,把群眾當自己的親人,持之以恒進村入戶查民情聽民憂,用真情力所能及助解民難。
2016年剛到樟扒溝村的時候,有群眾反映:現有垃圾桶太小了,垃圾裝不下,只能堆放在房前屋后,夏天有異味不說,還引來很多蒼蠅蚊子。他當即來到縣六創辦尋求支援,為樟扒溝村爭取到30個帶蓋環保垃圾桶,既解決了村民的垃圾收儲問題,也方便了環衛人員轉運。
入戶走訪時村民反映,聽說二級以上殘疾人可享受相關補助,在工作隊詳細講解這一惠民政策后,許多村民卻高興不起來,原來他們擔心到縣級醫院鑒定環節多難跑路,事實上殘疾人確實行動不便。李杰立即聯系縣殘聯、縣人民醫院定妥相關事宜鑒定事宜,自己開車帶他們到縣醫院免費作了鑒定,很好為他們辦好殘疾證,領到了相關補助。享受到殘疾補助的村民說,扶貧工作隊確實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此后群眾對工作隊更加信任,村民有什么意見和想法都愿意和工作隊談,在什么困難和心結都愿意和工作隊說。
在駐村頭三個月,他帶領工作隊員逐戶走訪,與農戶拉家常問收入算錢糧,看住房講政策說發展,訪遍了全村八個組三百余戶,有的戶去過多次,村民都認識了工作隊,了解了相關政策。厚厚的干部幫扶工作日志上和一摞摞報表,記錄了每家每戶的詳細情況,這為動態管理、民主評議、最終確定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情況明了,底子清了,信息準了,思想也統一了。工作隊因戶施策,制定了幫扶措施,結合縣廣播電視臺實際,全臺20名編輯記者在樟扒溝村結對幫扶貧困戶52戶158人,每名工作人員結對幫扶2戶以上,全員參與到精準扶貧包保工作。
在精準扶貧駐村實際工作中,李杰體會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錢給物和年終慰問解決不了根本,要引導貧困戶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理念 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為他們送政策、送技術、送信息、送致富路徑。
三組貧困戶劉義安是個單身漢,自身動力發展不足,曾是個老上訪戶。在得知其想發展養殖業,但苦于沒有資金后,李杰聯系有關養殖合作社,幫助建起簡易雞舍,為其發放優質土雜雞苗200只,鼓勵發展養殖。2017年春節前,劉義安養的土雜雞開欄銷售,當年增收8000元,他非要為駐村工作隊送幾只土雜雞被拒絕了,村民說,劉義安過去要低保要救助,現在都知道發展產業脫貧了,這是工作隊帶來的新變化。
這些看起來都是一樁樁小事,但樟扒溝的老百姓卻都記在了心里。走在村里每一個角落,都會有老百姓前來與工作隊打招呼、噓寒問暖。
工作隊駐村三年來,為該村爭取資金項目20多萬元,幫助村委會購置了4萬余元辦公設備,為貧困戶購買了2萬多元生活生產物資,新建農業專業合作社3個,硬化5米寬水泥路2.5公里,8個村民小組9.7公里的通組達院道路全部水泥硬化,修繕改擴建了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新建了社區民政便民服務中心、農村老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農村幸福院各1個,實施易地搬遷,35戶87人易遷戶搬進了新居。
始于創想,成于實干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根本。工作隊駐村幫扶,最難的是找準發展產業。如何找到本村合適的產業?李杰請教本村的黨員干部、熱心群眾和致富能人,邀請農技專家、貢米企業負責人、文化旅游方面的行家里手實地調研座談,最終一個以水藕、水稻種植和土雜雞養殖的“兩水一雞”產業帶動整村脫貧的規劃逐步形成,并迅速鋪開。
個人墊錢為產業帶頭人買設備。劉仁合是樟扒溝村外出創業的致富能人,我們“三顧茅廬”請他回鄉創業,以本村獨有的“克馬石”命名注冊了種植專業合作社,支持他流轉本村水田,連片開發種植融觀賞性、食用性、保健性于一體的彩藕。目前,劉仁合在樟扒溝村建成彩藕種植示范基地300畝,建成彩藕深加工扶貧車間一個。當時劉仁合資金緊張,為鼓勵發展信心和干勁,李杰到處借錢,個人墊錢幫他買設備、買包裝,幫助建設加工車間。現在,合作社開發注冊了“克馬石”商標的泡椒藕帶、荷葉茶、袋泡茶、蓮米蓮芯等五個系列、十多個品種的生態飲品和食品。
2017年,在“克馬石”種植合作社彩藕基地和貢米基地里,以土地流轉、務工、訂單收購、入股分紅等形式,參與該項產業發展的貧困戶達57戶180人,每戶最低增收三千元,最高達兩萬元。
在穩步發展水藕、水稻產業的同時,李杰又和村兩委一道,依托在本村銷售雞苗的外地客商選購優質土雞苗,提供防疫技術,保證市場銷售,一次性為村貧困戶和養殖大戶提供價值近5萬元的土雞苗。通過發展土雜雞,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元,規模養殖戶年增收1至2萬元。
通過“兩水一雞”產業規劃的順利實施,樟扒溝村一批貧困戶實現了增收,村集體經濟實力有效壯大,特色產業發展,也帶動了鄉村旅游的蓬勃興盛,夏秋兩季,到樟朳溝村賞荷花、品貢米、嘗土雞的游客越來越多,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2018年,樟扒溝村的農家樂、荷花客棧、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農特產品深加工等一批服務業更加紅火。戶戶有項目、家家有產業、人人有事做,這是該村看的見、摸得著的產業鏈,也撐起了農戶的錢袋子。
始于信念,成于堅持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作為駐村工作隊長和村第一書記,他始終把加強村兩委建設,提升為老百姓辦事能力和服務能力,增強村委會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號召力作為駐村重要工作來抓。
在廉潔上“正”。他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和精準扶貧紀律相關要求,始終堅持廉潔自律不放松,要求村干部和工作隊員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駐村3年來,他一心一意想著怎樣帶領群眾盡快脫貧,不遺余力地發揮作為政協委員和新聞記者的人脈優勢,找部門、找熟人、找朋友,為村里爭取到不少項目、物資和資金,但從不直接經手錢物,嚴格要求村委會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建立健全了由老黨員和群眾代表參加的村級理財小組,定期開展財務監督,定期公布資金支出,實行透明管理和陽光操作,受到基層和群眾的好評。
在思路上“引”。他帶領村委會認真學習新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導向,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教育村民從美麗鄉村建設最薄弱環節入手,開展了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專項整治工作,改善人居環境,為村民打造幸福生活美好家園。駐村不久就幫助村里完善了產業發展規劃,在鞏固已成規模產業基礎上,加大高山經濟林間套天麻、魔芋基地和食用菌種植基地建設力度,力求發展增收產業多措并舉,穩中有升。“美麗鄉村”建設帶活了鄉村旅游、農家樂、農家民宿等應運而生,為村民提供了更多創業增收的機會。
在黨建上“帶”。針對村干部年齡老化、“雙帶”能力不強等問題,作為第一書記,他狠抓黨員隊伍培訓提高,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和每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重溫入黨誓詞,組織黨員學習中央和省市縣大政方針,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組織引導致富黨員聯系幫扶困難戶,幫助制定脫貧計劃,謀劃實施致富項目,全力提高黨員的幫帶能力。針對工作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矛盾隔閡,主動與黨員干部談心交心,居中協調,盡最大努力化解分歧,形成了團結民主共推脫貧的局面。同時利用扶貧項目實施的機會,把有群眾基礎、發展潛力的村后備干部、黨員推向前臺,在服務村民過程中幫助他們樹立威信。近年來,在工作隊帶動下,樟扒溝村培養2名村級后備干部,4名入黨積極分子,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活力變強了,工作積極性也更高了,促使訪村精準扶貧及易地搬遷拆舊復墾等工作走在全鎮前列。
今年5月,在全縣精準扶貧“四雙”幫扶推進會上,李杰作了《認真履行扶貧責任,著力提高脫貧成效》的典型發言,受到與會同志的好評。
(竹溪縣政協 彭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