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對于秦巴山深處的十堰市竹溪縣兵營鎮明家梁村的村民來說,增收致富的背簍里,又多了一樣——高山有機菊花。
“種植菊花、油葵,養殖蜜蜂,今年穩賺15000元沒有問題。”村民余端蘭樂呵呵地說。
土地流轉后,余端蘭有空就在村附近的“蜂情小鎮”農業產業園干活掙錢。不只是余端蘭,兵營鎮286人也都在“蜂情小鎮”農業產業園務工。
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業,離不開回鄉創業青年童明俊的支持。
5年前,明家梁村多數村民對童明俊并沒什么印象。
因家庭貧困,19歲的童明俊與村里的多數小伙伴一樣,背上行囊外出學藝。2011年3月,童明俊用自己打工的積蓄,回到十堰開了一家餐館,規模不大,生意卻頗興隆。
生活漸趨穩定,童明俊心里卻始終覺得缺點什么。他想起哺育過自己的小山村,淳樸善良卻又貧困依舊的村民,貧瘠而撂荒的土地。一次偶然的機會,童明俊了解到十堰市場上蜂蜜俏銷,他記起小時候同村人養蜂賣蜜的場景。帶鄉親們一起養蜜蜂的想法在他腦中形成。
然而,家鄉傳統的蜜蜂養殖方法,蜂群發展慢、蜂蜜產量低、產品質量不高。2014年2月,童明俊將餐館轉讓出去,只身到浙江省湖州市蜜蜂研究所潛心學習蜜蜂養殖技術。在3個月的學習中,童明俊與湖州蜜蜂研究所建立了協作關系,并聘請該所研究員為技術顧問。學習結束,童明俊回到家鄉一頭扎進蜜蜂養殖中。
蜂蜜很甜,但養蜂的背后卻充滿心酸。像大多數創業者一樣,創業初期,童俊明也曾經歷過失敗。“第一年養蜂缺少經驗,突來的大雪將還未來得及做保溫過冬措施的120群蜜蜂全部凍死,直接經濟損失8萬多元。”
困難面前,童明俊選擇了堅守。在研究所的技術支持下,成功生產出高品質蜂蜜———巢蜜。這讓童明俊獲得了當地黨委政府以及村民的認可,2015年竹溪縣明俊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40多戶農戶加入。
按照創業之初“每一個養蜂人都成為技術能手”的設想,童明俊建立蜜蜂養殖技術培訓中心,定期組織養殖戶集中學習。同時制訂獎勵措施,單箱產量、蜂蜜質量等,都被列入獎勵范圍。
2016年6月,童明俊參加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班。一周的培訓下來,童明俊的發展思維觀念不再局限于蜜蜂養殖上,他把目光聚焦在推進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上。經過實地考察,童明俊將引種杭白菊作為第一個種植業項目。第一年試種的杭白菊大獲成功,加工的胎菊得到了湖北一菊業公司的認可,并簽訂長期合作協議。
童明俊和他的創業團隊堅定了信心、乘勢向前。流轉土地300畝專門從事菊花種植示范,同時吸納農戶加入,組建竹溪縣康融菊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菊花加工車間;引進油葵種植,成立竹溪縣綠怡油葵種植專業合作社。
兩年多的時間,從單項的養殖到種養結合,從試種到推廣,從單干帶領大家共同發展,逐步形成“三社合一”的規模經營。2017年初,以“三社”抱團發展、“三產”融合發展的兵營鎮“蜂情小鎮”農業產業園應運而生,竹溪縣蜂情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立。
2016年11月,童明俊成為竹溪縣政協委員,經過幾年的履職,他深切感受到“政協委員”的責任與擔當。“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義務”。
竹溪縣蜂情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與鎮黨委政府合作,主動積極引導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提供蜂箱、種蜂、菊苗等物資,簽訂保底價回收合同。
截至目前,在兵營鎮明家梁村、順風雨村、趙家河村、銀杏村、麻灣村、登高村、羅漢灣村、算盤山村共計發展菊花800余畝,養殖蜜蜂1200余箱,近兩年來累計帶動600余戶貧困戶,戶均增收達28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