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是構筑中國精神、展現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重要精神力量來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具有獨特的地位和價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湖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紅色資源豐富。近代以來,荊楚兒女飽含愛國情懷,勇于探索實踐,創造了革命的豐功偉績,留下了許多影響深遠、特色鮮明的革命標識,見證了湖北的榮光。辛亥革命和八七會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辛亥革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的發生,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矛盾激化和人民斗爭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以后,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人民在民族屈辱和歷史沉淪中奮起抗爭。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爭失敗后,西方列強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中國歷史進入重大轉折時期,辛亥革命應時應勢爆發。
辛亥革命發生前,中國社會各階級和政治力量所進行的社會運動存在著一些共同缺陷,比如缺乏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階級基礎,缺乏明確系統的指導思想和先進合理的制度建構等。因此,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等,雖蓬勃興起但都走向敗亡,沒有探索出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相比之下,辛亥革命是一場有主義指導、有政黨領導、有階級基礎、有制度建構的革命運動,它拉開了近代以來中國發生深刻社會變革的序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撼動了反動統治的根基,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具有重要的道路探索意義。辛亥革命滌蕩了封建文化殘余,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為新文化運動時期各種思潮的廣泛涌入和傳播創造了社會條件,為五四運動的發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重要條件。辛亥革命廣泛影響了亞洲和世界各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義。辛亥革命所展現出的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不畏強權的革命精神、反對專制的民主精神、舍生忘我的犧牲精神、愈挫愈勇的奮斗精神等,都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勇前進。
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由于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辛亥革命爆發十年之后,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作為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奮斗、創造,奠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八七會議: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人群眾。為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于4月底到5月初在武漢召開了中共五大會議。但“五大”在如何爭取無產階級領導權,如何進行土地革命,如何對待武漢國民政府和國民黨,特別是如何建立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等迫在眉睫問題上沒有拿出具體可行措施,革命局勢進一步惡化。7月,汪精衛提出“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口號,在武漢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失敗,年輕的共產黨急需尋找新的方向。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八七會議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主張,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使其成為與遵義會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并稱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三次偉大轉折性會議。
八七會議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使黨的思想路線發生重大轉變,成為扭轉局勢的關鍵。八七會議確立土地革命方針,切中中國革命要害,為以農民革命為主要特征的中國革命撥正了歷史航向,成為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轉折點。八七會議重視武裝斗爭特別是重視創建黨領導下的工農武裝,為探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正確道路奠定了基礎。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以鄂南秋暴、黃麻起義、荊江兩岸年關暴動為代表,湖北全省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弋橫起義、平江起義等全國其他地區的重要起義斗爭也接續爆發。這些起義高舉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旗幟,給國民黨反動派以有力回擊。起義保存和成長起來的革命武裝,為后來建立、發展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奠定了重要基礎。
八七會議后,革命的洪流滾滾向前。黃麻起義,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武漢抗戰,新四軍第五師,中原突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等,都成為湖北鮮明的革命標識。
續寫榮光:讓革命標識成為奮進新時代的動力源
革命標識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是我們在前進道路上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之源。辛亥革命和八七會議所展現出的愛國主義精神、敢于斗爭精神、自我革命精神等,是我們奮進新時代的強大動力。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充分發揮革命標識的重要作用,讓革命標識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綻放時代光芒。
要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對辛亥革命、八七會議的研究和闡釋。辛亥革命和八七會議作為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其相關研究已相對比較深入,但仍有進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間。要在深刻把握“兩個結合”中守牢文化根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要立足中國與世界歷史大視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文化大視角、胸懷天下大格局,深化辛亥革命、八七會議研究,充分挖掘其時代價值,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要充分發揮辛亥革命、八七會議所蘊含的多重功能。一是價值引領、鑄魂育人功能。通過講好革命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不斷堅定文化自信。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功能。充分發揮紅色標識培根鑄魂作用,不斷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大浪淘沙,史海鉤沉。革命標識是傳承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閃亮的精神坐標,歷經歲月沖刷和洗禮,始終歷久彌新、熠熠閃亮。這些昭示著革命道路探索、蘊含著歷史智慧的革命標識,必將鼓舞和指引我們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的征途中不斷書寫新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作者系湖北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