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縣以百姓問政強化民主監督實踐與思考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明確規定,在新的形勢下創新方式、方法加強民主監督是政協履行民主監督職能的主要形式之一。房縣政協充分應用現代廣播電視網絡技術創新履行民主監督職能,不斷深化百姓問政形式和內容,把政協民主監督從“無責監督”轉變為“有責監督”,深化和拓展政協民主監督內涵和外延,成立了以縣委辦、人大辦、政府辦、政協辦、縣紀委、縣委組織部、縣委宣傳部等為《房縣百姓問政》民主監督工作領導小組,組織政協委員收集民情、聽取民聲、體察民意、匯聚民智,及時準確地了解全局性、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為辦好《房縣百姓問政》民主監督節目提供重要保證。經過2年規范化運行,《房縣百姓問政》成為縣政協推進民主監督工作重要載體和有力抓手,保證廣大人民群眾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進一步推進政協民主監督工作的常態化,制度化,從而讓干部更加勤政,讓政府效能提速,也讓干群關系更加密切,讓政協民主監督更加有生命力,讓政協工作更有活力。
一、作法及成效
一是強化組織,科學謀劃。2015年以來,房縣政協黨組按照全國、省、市政協要求,積極推進民主監督百姓問政常態化,結合房縣實際,重點圍繞縣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項目推進和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聯合縣電視臺開辦《百姓問政·部門行動》、《百姓問政·記者報道》、《百姓問政·有問有答》等3個欄目,系統謀劃民主監督工作,讓政協參與縣委、政府重大事前決策,事中推進,事后反饋的全程政協民主監督,不斷細化百姓問政工作方案,嚴格操作流程,先后播出14期,共曝光民生教育、環境保護、道路交通、城市管理等熱點、難點問題24類159個。問題曝光后被問政單位聞風而動,及時整改,按期整改率達89.4%。
二是部門聯動,嚴肅紀律。在房縣首期百姓問政電視直播節目中,由縣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行評監督員、群眾代表共計36人組成的評判團,現場對被問政單位“一把手”回答問題“滿意”的舉綠牌、“不滿意”的舉紅牌,使百姓問政民主監督真正成為一場充分表達民意的“民生大考”。為確保百姓問政的嚴肅性,縣政協建議由縣紀委主抓百姓問政節目直播期間紀律,縣委、政府督導室定期通報整改情況和對整改不到位問責。紀律規定問政單位“一把手”一律不準請假,必須到現場接受問政;現場答復問題時,不回避矛盾、不遮掩問題、不推諉扯皮,給群眾一個明明白白的說法;發通報4期,對節目直播中推諉扯皮、問題整改不及時、承諾兌現不到位的12個單位和17名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整改落實情況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目標考核范疇,對6個黨政一把手問責,把紀律挺在前面,實現民主監督全覆蓋。
三是直面問題,承諾整改。落實曝光的問題才能取信于民。縣政協全程參加在電視直播百姓問政詰問、質疑及負責人承諾整改相關環節系統設計,要求單位和“一把手”都作出“兩天內解決”、“一個月”完成鄭重承諾。2016年5月20日第2季度“百姓問政”針對縣交通運輸局針對城區電動公交車亂停亂靠、超載拒載、不按線路運營等突出問題直播,交通局當晚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方案。6月3日,縣城60個公交站臺正式破土動工,目前已經全部建成。6月21日,房縣百姓問政電話熱線接到尹吉甫鎮玉緹店村一名群眾的電話,反映橫跨該村的鐵索橋年久失修,近400多名群眾冒險通行,安全隱患突出,《百姓問政·記者報道》欄目隨即實地采訪。節目播出后的第二天,尹吉甫鎮政府高度重視,現場辦公,決定先行投資2.5萬元進行維修,同時積極向交通主管部門申請新建便民橋項目。鐵索橋維修完工后,該村群眾又打來電話,對百姓問政欄目組表示感謝。在縣政協的主導下,房縣舉辦“百姓問政”14期,先后曝光民生教育、環境保護、道路交通、城市管理等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24類259個,78名縣直單位負責人現場承諾整改事項259件,立即整改事項193件,限時整改42件,24件條件成熟后落實,群眾滿意達93%。
四是不斷創新,貼近基層。問政于民方知得失,問需于民方知冷暖。《百姓問政》成為政協民主監督工作重要載體,《百姓問政》系列欄目緊貼基層實際,以問題為導向,緊扣群眾期盼,不斷創新方式和內容贏得廣大社會支持。2016年12月31號晚8點,房縣《百姓問政》大型電視直播欄目在縣東城小學舉行,本期關注的焦點是“強責任、勇擔當、促發展、惠民生”,6個單位負責人直面主持人、政協委員、特邀嘉賓的犀利考問,相關部門整改表態,政協委員進行提問和點評。2017年3月10日,第13期《百姓問政》大型電視直播欄目在問責短片《村務公開成虛設 便民室鐵鎖把門》部分鄉鎮村務公開和便民服務形同擺設,在管理、服務上有所欠缺,尹吉甫鎮、城關鎮現場作出回答,表態強化便民服務,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規范完善村務公開,讓群眾明白,給干部清白。第14期《百姓問政》在聚焦五城聯創的問責短片《城郊結合部垃圾圍城》、《小餐飲衛生安全令人憂》、《小區里的煩心事兒》、《公共設施“ 傷不起” 》中,暗訪短片拋出了一個個突出問題,曝光的一系列民生問題,反映了群眾訴求,觸及了管理者靈魂。面對政協委員尖銳的提問、問政嘉賓犀利的“考問”、點評嘉賓不留情面的點評、現場觀眾的滿意度表決,接受問政的縣住建局、城關鎮、食藥局、文明辦表態,結合政協民主監督實際,《百姓問政》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涉及的問題不斷加深,參與的群體不斷擴大,政協民主監督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群眾的信任度不斷提升。《百姓問政》真正成為一場充分表達民意的“考場”,縣四家班子領導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政風督查員、群眾代表等大眾評審員及問政嘉賓的 “笑臉”評判,也體現了縣委政府的勇氣和決心。縣委主要領導面對電視鏡頭,面對對50萬房縣人民,都做出了莊嚴的承諾并責成相關部門,跟蹤督辦確保整改實效,更贏得全縣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二、存在問題
一是問政的實效有待提高。由于政協民主監督工作還停留在形式上的民主監督,電視“百姓問政”還處于較淺層次上的民主監督,不僅問政的頻率次數有限,而且問政的內容與尺度也有限制,目前只能做到“動皮毛而不傷筋骨”,政協民主監督的意見和建議不能全面落實,依靠于地方政府領導對政協民主監督的認知水平和接納程度,導致問政的實效與群眾的期盼有一定有差距,有待提高還不能形成固定的制度和相關法律來強制監督執行。
二是監督作用發揮很有限。政協基層民主監督工作“百姓問政”目前還處于初始階段,現行的政協民主監督的具體法律法規還很缺乏,政協民主監督僅僅在政協章程及有關文件上得到原則性體現,缺乏配套的制度措施和相應的程序規定,使民主監督的約束力及保障手段受到限制。所以導致“百姓問政”民主監督發揮的作用相對有限。
三是監督體系不能貫通。各級政協民主監督僅僅在政協章程及有關文件上得到原則性體現,缺乏上下配套的制度措施和上下相應的程序規定,各級政協民主監督的約束力及保障手段受到限制,導致民主監督“百姓問政”只是停留在事務性的基層民主監督,無法對縣委、人大、政府包括縣政協的“三重一大”決策民主監督,導致同級民主監督成為空話。
四是執行沒有硬性措施。政協民主監督要發揮實效,必須有相應的制度建設、機制建設相配套,把政協的民主監督納入到制度化軌道,以保證民主監督規范、有序和有效地進行。現行政協基層民主監督工作是民主協商,政協針對“百姓問政”提出解決的問題和相關單位和個人承諾整改事項如果不執行、不理視或者拖延不辦理又無法用相關單位和個人沒有相應的問責程序,也沒有相關制度硬性規定。
五是認識水平有待提高。從全國來看,不管是各級組織的“百姓問政”也好,其它新的媒體監督也罷,一般很難見到政府部門“一把手”在直播節目中接受現場觀眾的盤問與打分,特別是縣直單位和鄉鎮黨政一把手大多還不習慣站在講政治的高度來參加承諾整改,對人民政協組織的“百姓問政”民主監督缺乏正確認識,重視不夠,覺得有人大、紀檢和監督部門的監督就夠了,政協的“百姓問政”民主監督“可有可無”,甚至是“無事找事”;或者認為民主監督增加了工作環節,影響了工作效率。由于認識不足,造成了政協組織不敢監督或不愿意監督。
六是民主監督沒有整合力量。多年來,政協在民主監督方面注重與其他形式的監督相協調、相配合,但是與現實的需要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如缺乏與人大等權利性監督部門的合作,導致民主監督缺乏剛性;與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缺乏合作,使政協沒有足夠的社會影響力;與群眾監督缺乏合作,使政協組織難與人民群眾有效溝通,不能廣泛和準確地收集和反饋社情民意、反映廣大民眾的呼聲等等。加之政協民主監督與其他形式的監督缺乏橫向合作,不利于政協民主監督職能的履行,從而導致政協基層民主監督“百姓問政”力量單一,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和紀委、人大、公安、檢察、司法系統整合民主有責監督,形成政協民主監督強大氣場。
三、建議對策
一是進一步深化“百姓問政”作用。各級黨政領導更加自覺地接受政協的“百姓問政”民主監督,對“百姓問政”的民主監督提出的批評、意見和建議要認真研究,及時反饋,使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消除種種思想障礙,提高“百姓問政”民主監督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解決“百姓問政”監督主體不敢監督、不愿監督、不會監督、無法監督以及監督動力不足、監督不到位等問題,調動群眾積極參與到政協“百姓問政”的民主監督中去,促進黨委、政府和公職人員改進工作,提高能力,強化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健全“百姓問政”制度規范建設。政協要在民主監督的制度建設上狠下功夫,增強“百姓問政”民主監督的權威性、主動性和可操作性。創新和完善“百姓問政”工作規范流程,出臺一部“百姓問政”民主監督規范制度,對各級政協組織在“百姓問政”推進中做出可操作性的細則規定,詳盡規定“百姓問政”民主監督的主體、對象、內容、方式、程序、結果運用等,使之具有更大的權威性和約束力。
三是完善“百姓問政”運行機制。政協應與黨委、政府就民主監督的議題進行協商,要在民主監督“百姓問政”的知情環節、溝通環節、反饋環節上健全制度。要圍繞黨委、政府的決策重點和工作中心,擴大政協委員的知情范圍和參與程度,及時參與黨委、政府重大問題的決策,參與重點工作的推進,參與重要活動的組織,為“百姓問政”民主監督打下基礎。共同商定民主監督的“百姓問政”主要對象和重點內容,加強溝通聯系,明確“百姓問政”民主監督的內容、方法和程序,并建立政協各委室與相關部門聯系制度,雙方定期互通情況,推進監督工作規范、有序、健康地運行。
四是完善“百姓問政”反饋機制。政協要在民主監督“百姓問政”中完善情況溝通、信息反饋、跟蹤督導機制,完善黨政有關部門吸納、落實、反饋來自政協的“百姓問政”意見、批評和建議的制度,及時將“百姓問政”處理情況反饋給提交民主監督信息的單位或個人,主動追蹤民主監督意見和建議的辦理情況、采納情況、整改情況,對于“百姓問政”長期不作答復或者作出敷衍應付答復的單位或部門,政協可以通過發咨詢督辦通知書的方式,通知有關單位領導到政協的有關會議上接受咨詢,督促認真地進行辦理。
五是完善“百姓問政”激勵保障機制。政協在民主監督“百姓問政”要依法制定政協委員行使民主監督職能的法律保障措施,保證委員發表不同意見、提出批評、進行舉報的民主權利,使政協委員真正成為聽民聲、察民情、話民意的“百姓問政”“評論員”、“百姓問政”忠實代表廣大人民群眾行使民主權力監督的“監督員”。同時,政協保證政協委員提出批評、進行檢舉、發表不同意見的自由,對政協委員打擊報復的予以依法處理。要建立民主監督的激勵機制、獎懲機制。對于堅持真理,敢講真話,敢于和善于監督,在“百姓問政”履行民主監督職能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政協委員進行表彰獎勵;對“百姓問政”表面應付走過場,不履行民主監督職能的政協委員進行教育和誡勉談話。對于民主意識薄弱、不接受民主監督的單位和部門進行通報批評和誡勉談話,以起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的作用。
六是構建“百姓問政”民主監督體系。通過一定的制度設計,把政協的民主監督和黨委的紀律監督、人大的法律監督、政府的行政監督、法院和檢察院的司法監督、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以及群眾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綜合性的民主監督體系,優勢互補,形成合力,進一步增強政協民主監督的滲透力和影響力。要進一步規范政協民主評議、專題民主監督等民主監督新形式,可以嘗試在政協設立相應的專門委員會,專司民主監督的有關職能,確保把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的民主監督的工作要求落到實處。
(房縣政協課題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