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政協以開展主題活動為抓手,探索“坐而論道”與“起而踐行”結合的履職模式,使“動口建言”與“動手辦事”,“議政”與“參與”得到統一。通過“一年一項主題活動,凝心聚力促推發展”的工作機制,該市政協委員履職熱情不斷高漲,履職實效不斷顯現。
一、樹立有為意識,打牢思想基礎
從提升思想認識,更新履職觀念著手,強化委員主人翁意識,確保每一次主題活動都達到預期。加強學習教育,通過集中培訓、專題輔導、“政協講堂”等形式,讓“政協是什么、政協干什么、政協怎么干”入腦入心,讓委員參與有方向、有動力。組織討論交流,開展“分享履職收獲”討論交流,讓先進榜樣現身說法,營造“敬業奉獻、履職有為”良好氛圍。改進管理制度,修訂《委員管理辦法》,制定《委員履職考評辦法》,將“提交一份高質量提案、反映一條有價值社情民意、參加一次調研協商、撰寫一篇獻策文章”的“四個一”要求作為硬性規定納入,強化履職責任感。
二、活化組織形式,調動參與熱情
為避免在活動中偏重政協整體,而弱化委員個體作用,我們強化“委員主體地位”,設計了“1+X”的組織方式,一方面依托專門委員會基礎作用,制定編組方案,確保參與“全覆蓋”,讓每名委員都能在活動中有所作為;一方面結合委員界別特點,將主題活動分解為若干個子課題或子項目,由主席、副主席分別牽頭,相關專委會具體負責實施,指導對口界別委員開展“個性化”活動,或根據需要組織多界別聯合履職。
三、緊扣中心選題,傳遞一線聲音
緊密銜接黨政決策,推出一批備選課題進行意見征集,確保活動始終緊扣黨政重點推進的要事,群眾關心關注的大事,能精準傳遞一線聲音。如圍繞助推縣域經濟轉型,我們開展了“邀百名委員、訪百家企業、提百條建議”的服務企業“三百工程”主題活動,反映企業急難問題,暢通政企溝通渠道,提振民營經濟信心。我們圍繞“助推邊遠山區同步小康”,在偏遠山村倡議開展“暖春行動”主題活動,發動全體委員捐資捐物,用政協影響凝聚各界幫扶力量,通過實施“擴公路、改水電、樹新風”等5項工程,讓山區薄弱村面貌“煥然一新”。圍繞促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我們又啟動了政協委員“走鄉村”主題活動,匯集全體委員智慧力量,為宜都鄉村振興“七大工程”落地落實獻策獻計。
四、吸納各界智慧,打造調研精品
將調查研究作為主題活動的“生命線”,重點強調一個“深”字,在工作中做到“深思”“深行”“深議”。深思,就是活動啟動前開展議題研析,醞釀調研實施方案,采取“解剖麻雀”方式,擬定若干子課題,實現多角度、多方位反映意見建議,更利于發揮委員專長。深行,做好點面結合,每次主題活動都安排2-3個月時間用于走訪調查,真正讓委員“沉下去”,同時突出“小而專”,針對收集到的難點問題和群眾反映的焦點、熱點,組建“委員+專家+部門”課題組,開展針對性“二次調研”,確保建言立論緊扣實際,深入機理。深議,就是反復論證、打磨提升。將委員中的骨干專家明確為執筆人,既吸收職能部門意見,也納入界別委員才智,使提出的意見建議更具有預見性、前瞻性和突破性。如圍繞助推水生態治理、水環境保護開展的“碧水行”主題活動,我們將全體委員分為6個課題組,走遍宜都境內117條大中小河流、47座各型水庫等水利設施,對江河庫堰“把脈開方”,圍繞“建立水利工程投入保障機制”“解決山區人畜飲水困難問題”等11個方面大力呼吁,宜都市政府針對委員提出的對策建議,制定了責任分解方案,逐項明確了承辦單位、辦理時限及督查重點,目前各項治理工作正穩步推進。
五、力促協商轉化,激發履職活力
主題活動歷時數月,凝結了委員大量汗水與心血,宜都市政協建立“專題協商—視察督促—通報反饋”的工作機制,力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讓每一名委員都有成就感。開展“高層”協商,邀請黨政主要領導參與主題活動協商。安排相關界別代表在協商中發言,讓建議一經提出,就能引起回應與重視,有具體舉措對接。如開展“走進最邊遠農家、調查邊界最真實現狀”的“政協委員邊界行”主題活動,宜都市政府全體班子成員應邀參與協商,形成了將惠民政策向邊界傾斜,解決邊界群眾飲水難、行路難、用電難的共識,為6個邊界村分別落實了每年50萬元的樣板“口子村”建設扶持資金。市政協進行跟蹤視察,每年都將上年度主題活動成果轉化情況納入民主監督計劃,對辦理進度進行督促,向承辦部門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與市委、市政府建立協調溝通機制,多渠道反饋黨政機關對委員意見建議的重視、采納及落實情況,激發參與積極性。今年全會上,市政協將《政協委員“碧水行”主題活動落實情況通報》作為全會資料下發,引發熱議。
開展主題活動,將委員分散的力量匯聚成界別的整體合力,把委員的個體優勢升華為政協的集體優勢,讓“政協也是一線,政協也可以大有作為”落到實處。今后,市政協將在優化活動組織架構、提高委員履職能力、建立服務保障機制上下功夫,讓主題活動真正成為提升政協工作質效的主線。
(宜都市政協 艾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