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宣恩縣政協堅持把協商作為主業來抓,圍繞打通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最后一公里”,以貢水民意室“院壩協商”為抓手,運用“三字法”,深化“一線協商”,推動雙向發力,有效發揮了縣政協在縣域治理體系中的專門協商機構作用。
一、圍繞“謀”,讓“一線協商”意識樹起來
宣恩縣政協堅持規劃在前,做足“謀”的文章,高位推進“協商在一線”工作,增強全體政協委員、政協工作者一線意識、一線思維。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謀全面。堅持黨委領導,縣委常委會明確“協商在一線”納入全縣改革創新工作。在縣政協九屆四次、五次會議上,縣委書記對縣政協在推進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展現新作為提出明確要求,全力支持政協開展“協商在一線”工作。縣政協主席在會上全面安排部署“協商在一線”工作,搭建起“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政協搭臺、各方參與、群眾受益”的協商格局。
二是出臺系列措施謀布局。縣政協黨組深入學習領會上級文件精神,組織考察組赴省內先進縣市政協學習,與恩施州政協、州內兄弟縣市政協保持密切溝通,充分“取經”,結合宣恩實際,出臺《關于深化“協商在一線”打造貢水民意室“院壩協商”品牌的實施方案》,重點就工作原則、責任分工、平臺搭建、活動流程、轉化落實、成果評價等細化措施。制定縣政協領導、政協常委、部分縣政協委員、政協機關干部下沉社區、農村基層“協商在一線”責任清單和日程安排,明確工作內容和任務分工,進行系統布局,為推進“一線協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加強組織領導謀推動。成立縣政協“協商在一線”工作領導小組,由政協黨組書記、主席任組長,強化縣政協黨組統籌指導,指揮調度,同時強化包聯指導,明確主席會議成員牽頭、各專委會聯絡,指導各鄉鎮、各試點村(社區)抓好“協商在一線”工作;2020年9月11日,召開專題推進會,明確要求、解讀方案,對“協商在一線”工作再部署、再推進,引導委員全面“動起來”,積極參加協商活動。
二、著眼“好”,讓“一線協商”水平提起來
在探索“協商在一線”規范化、程序化過程中,宣恩縣政協緊扣“好”字,著力搭好平臺、建好機制,提升“一線協商”水平,打造出“一線協商”的宣恩模式。
一是搭好三個平臺。搭好鄉鎮“協商在一線”平臺。聚焦破解政協委員與基層群眾溝通缺少紐帶、協商缺少平臺的問題,下沉9個鄉鎮搭建平臺,推動鄉域內縣政協委員履職下沉,2020年9月29日,曉關侗族鄉率先召開“院壩協商”工作推進會,為鄉鎮層面推進“協商在一線”起好步、開好頭。搭好村(社區)規范化議事平臺。堅持示范帶動,在6個政協領導聯系村、2個政協機關駐點村、8個城市社區先行先試,按照“六有”(有標識、有場所、有活動、有流程、有制度、有評價)標準,設立貢水民意室,懸掛社情民意征集箱,并將部分委員編組入室,聚焦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主動把協商會場搬到村組社區、農家院落,把問題在“家門口”協商解決。如萬寨鄉芷藥坪村貢水民意室圍繞“生豬產業及養殖農場發展”開展“院壩協商”,就進場公路、沼氣池建設、產業扶持等具體問題達成共識。搭好流動式協商平臺。注重把“院壩協商”與專題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調研視察等工作結合起來,針對一個時期有共性、有影響的問題,以縣政協專委會為依托,擴大社會各界的協商參與面,發揮綜合效應。去年7個專委圍繞禁食野生動物、貢水白柚產業發展等11個課題,開展視察調研、就地就近協商座談,將協商成果以政協《參閱件》形式供縣委、政府決策參考。
二是建好三項機制。建好“4+X”協商主體機制。“4”即政協委員、村居干部、群眾代表、有關部門負責人,“X”即其他利益相關者、專家等特邀“外腦外智”,特別是邀請社區“大黨委”委員、駐村“尖刀班”隊員、各行業技術人員參與協商,議措施、想辦法,實現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深度融合、優勢互補的“乘法”效應。建好協商“閉環”機制。按照征題、選題、調研、協商、督辦、反饋等環節,規范活動流程,事前選好議題、做好調研,事中注重面對面交流協商,讓群眾代表充分表達訴求,委員積極建言,有關鄉鎮、部門負責人現場回應,事后及時評估、反饋協商成果,做好跟蹤落實,形成了協商議事的完整“閉環”。建好績效評價機制。將委員參與“協商在一線”工作情況納入履職檔案,記錄委員聯系群眾、參加活動、建言獻策等方面的情況,作為委員年度履職考核評價重要內容和評優推薦重要依據,充分調動委員積極性。
三、把握“度”,讓“一線協商”活動實起來
宣恩縣政協堅持在協商內容、調查研究、成果轉化的“度”上下功夫,著力讓“一線協商”有聲有色、落地落實。
一是科學選題,提升協商內容的溫度。注重選題質量,主要聚焦黨政中心工作要事、民生改善實事、社會治理難事,通過黨委點題、委員薦題、公開征題等方式廣泛搜集協商議題,選擇切口小、聚焦準、作用實和人民群眾關注度高的課題及時開展協商。萬寨鄉六堰塘村供水長效機制建立、珠山鎮七里橋村道路通行鞏固提升、李家河鎮青龍嘴村群眾文化需求、珠山鎮寶塔社區老舊小區改造等一場場“院壩協商”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點贊。
二是周密組織,挖掘調查研究的深度。堅持“不調研不協商”原則,圍繞協商議題,采取走訪了解、集體座談等調研方式開展事前調研,做好交流溝通,確保協商效果。圍繞“疫后企業復工復產”協商課題,縣政協主席、副主席率各專委會、部分政協常委、職能部門政協委員60余人,組成4個調研小組,走進企業生產車間、項目工地、家庭農場,認真了解企業需求,召開一線協商座談會10余次,與交通、人社、財政等部門及金融機構協商溝通,解決了民營醫院醫保資金撥付、企業續貸還款和貸款貼息等10余件涉企事項,為宣恩疫后重振貢獻了政協力量。
三是推進落實,增強成果轉化的力度。探索形成“一本一表”(貢水民意室“院壩協商”記錄本,“協商在一線”專題協商成果評價表),推動協商成果落地落實;對協商中有關單位承諾解決的事項,及時開展“回頭看”督促按期落實;對需要逐步研究解決的問題,認真梳理協商意見,轉化為建議案、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報送縣委、縣政府,在更高層面推動解決,確保“一線協商”有結果、得回音。如針對老舊小區問題,珠山鎮寶塔社區貢水民意室召開“院壩協商”,污水堵塞、垃圾處理、停車難題、線纜亂象等民生問題在會上逐一得到解答,會后,各方迅速行動,縣供電、聯通、移動、電信、楚天視訊等單位聯合派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對小區“蜘蛛網”進行集中清理整治,縣住建局積極協調縣自來水公司對原水泥廠宿舍樓供水管道重新布局,其他問題也在抓緊解決。
宣恩縣通過貢水民意室“院壩協商”,春風化雨般將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推進社會治理效能,讓“協商在一線”浸潤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對接上走出了“宣恩路徑”。“協商在一線”的“宣恩做法”得到縣委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縣委辦公室《每日信息通報》專報在全縣轉發,還有多篇稿件在《湖北日報》《恩施日報》等省、州、縣新聞媒體及政協網站刊發,宣傳推介宣恩經驗,讓貢水民意室“院壩協商”品牌被更多人認識。下一步,宣恩縣政協將鞏固提升貢水民意室“院壩協商”試點,全面鋪開“協商在一線”工作,將一線協商與提案辦理結合起來,與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推出“‘我為群眾辦實事’協商在一線”實踐活動,聚焦民生事項,開展常態化“院壩協商”,為基層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真正讓“協商在一線”成為黨委政府的“好幫手”、人民群眾的“連心橋”和委員履職的“新平臺”,促進協商觸角全面向基層延伸,推動“一線試點”向“常態長效”轉換,實現“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轉化。
(宣恩縣政協 袁小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