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洪林村村集體創收126.8萬元。每年我們將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的70%拿出分紅,極大提高了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近日,湖北省洪湖市新堤街道洪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易華受邀參加省政協“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持續實施扶持新型村級集體經濟計劃”專項民主監督會,通過洪林村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身說法”,讓與會人員看到了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徑、經驗和成效。
20世紀90年代,洪林村實行工農并進,興辦了10多家企業,為村發展奠定了基礎。后來在村辦企業出現經營艱難、發展滯后的情況下,2018年易華當選村黨委書記,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律師、黨員群眾代表和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共50人成立產權制度改革專班,清產核資,摸清家底,通過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配置股權,建立村集體經濟法人治理機制,推動村民變股民。接著,通過盤活閑置資源發展物業經濟、將優質村企資源入股提高經營收入、開發土地資源發展高效農業等多種方式轉型發展,達到了集體增收和群眾致富雙贏目標。
易華認為,“富不富,靠支部。”黨建是核心,黨支部就是“領頭雁”。“兩委”班子引導群眾參與研究解決問題,才能贏得群眾信任,為以后開展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囿于人才資源匱乏、管理隊伍弱、技術指導不足等原因,不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業化程度不高,競爭力弱,后續發展乏力。”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紅玲在民主監督會上作主題報告時建議,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夯實戰斗堡壘,發揮黨組織“領頭雁”作用,堅持“黨建+發展”,支持黨員中的“能人”牽頭領辦合作社,聚焦考核“指揮棒”作用,建立能夠吸引優秀經營管理人才的考核約束機制和薪酬激勵機制。
來自農工黨界別的省政協委員但海劍在會上向相關部門提問道:“湖北省在配強農村‘兩委’班子、打造‘頭雁’隊伍、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才支持方面將會采取哪些措施?”
省委組織部部務委員何光回應說,推進組織振興、人才振興也是下一步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關鍵所在。下一步重點從5個方面抓成效:深入實施紅色“頭雁”工程,全面開展村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的能力評比,選樹一批鄉村振興擔當作為好支書,同時選派優秀的村黨組織書記到縣鄉涉農部門,或者到浙江發達地區學習,全面提升能力。加強村級后備力量的儲備,確保每一個村儲備兩名以上的后備力量。健全落實好“三培養”工作機制,就是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和集體經濟組織的負責人。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一方面是向內“挖潛”,培養涉農本土人才,另一方面還要向外引進,搭建平臺來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回鄉,同時促進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來壯大鄉村人才隊伍。積極探索聯農帶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深化“共同締造”來推進共同富裕。
民主監督會上,農業農村廳向委員們通報了有關情況。民主監督調研組發言人秦明山、陳向東、周素梅、梁鳴、譚業明、萬江平、黨永生、易華圍繞扶持政策體系建設、農村集體“三資”監管、農村改革機制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提出監督性意見。據悉,此次民主監督活動中,省市縣三級政協委員、省各民主黨派、各市州政協和7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區)政協開展聯動監督,形成監督性調研成果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