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田間地頭、服務千家萬戶的鄉村醫生和社區醫生,是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是發展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力量。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分布。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省政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加強農村、社區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確定為專項民主監督議題和全省政協“一線協商·共同締造”行動共性指導議題,深入開展調研,務實議政建言,實現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一批事關農村、社區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的堵點、難點、痛點找到了解決思路。
▉抓住“小切口”,解剖“大難題”
今年3月,省政協調研組走進黃岡市浠水縣憲司坳社區衛生服務站、麻城市古城村衛生室等地,實地調研了解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情況。
兩個月后,省政協調研組又來到恩施州建始縣、巴東縣,圍繞“加強農村、社區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專項民主監督開展調研。調研組深入建始縣旋龍村、石門村、長嶺崗社區,巴東縣野花坪村、土店子村等地衛生室、衛生服務中心,詳細了解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在人才培養、制度保障、基礎設施、診療服務等方面的情況。
近年來,各民主黨派省委會、省政協各界別和廣大政協委員在履職中,反映了一批基層醫療服務保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其中,群眾看病難問題尤為突出。僅2022年,政協提案涉及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的有25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30多條。
為找準調研靶標,省政協抓住“小切口”解剖“大難題”,對近3年來相關提案進行梳理,確定開展調研的三大類、18個選題子課題。
編制不足如何破解?補償機制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進一步健全?醫聯體建設如何“追”上人民群眾的新期盼?省政協充分發揮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等優勢,堅持系統思維,加強統籌協同,組織各民主黨派省委會、省政協各界別和市縣政協開展聯動調研,對重點問題開展二次調研,深入“解剖麻雀”,形成調研成果23篇;組織醫衛界委員開展蹲點式調研;組織引導各市縣政協和基層政協活動組開展一線協商活動。
從省里到縣市區,一支支由政協委員組成的調研組,奔波在田間地頭。
與此同時,省政協圍繞“加強農村、社區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設計問卷,并通過第三方平臺開展網絡調查。4天時間共計26.8萬人次點擊關注,超過1.1萬人次參與問卷,覆蓋全省17個市州。
▉在分析上下功夫,在對策上出實招
調查沉下去,問題浮上來。
“異地報銷比例能不能再提高些?”“社區醫院看病,總覺得有點不放心。”一個個基層醫療服務的難點和痛點暴露出來。
“編制問題具有剛性約束,不能隨意變動,可實行編外先引、擇優進編的優惠政策。”“職稱評定門檻高,基層醫生面臨職稱晉升難題。”一個個加強農村、社區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的堵點,抽絲剝繭般浮出水面。
“近3年來,我省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但調研和網絡問卷情況反映,人員需求缺口仍較大,年齡、職稱、專業方面的結構還有待優化,基層人員有強烈的系統職業技能培訓愿望,多數地方難以落實基層醫療機構‘公益一類保障和公益二類管理’政策。”5月30日,“加強農村、社區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專項民主監督協商會,在省衛健委召開。
直指問題、直面矛盾,實事求是、一針見血。在這場專項民主監督協商會后,省政協專項民主監督調研組根據調查、研究、協商式監督會等形成的意見建議,精心起草綜合建議報告,反映了農村、社區醫生隊伍建設中總量不夠充足、結構不夠優化、培養不夠充分、晉升不夠順暢、責權不夠匹配、保障不夠到位等6個方面問題,并相應提出20條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省委、省政府領導予以充分肯定,作出重要批示。
做好調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加強跟蹤調研和推動落實,曾經“擋”在村民“家門口”就醫路上的障礙,正逐漸化解。省政協調研提出的多項意見建議,已經分別被有關部門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