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擁有極為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載體。加強青少年教育中的紅色基因傳承,對于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近日,在湖北省政協召開的“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專項民主監督協商會上,如何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增強青少年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成為省政協委員們關注建言的焦點。
為準備此次民主監督協商會議建言,省政協委員、襄陽市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陳靜專門進行了調研。“在襄陽革命烈士紀念館,青少年通過VR設備模擬‘參與’襄陽戰役;樊城區實施‘思政課﹢’一體化模式,建立‘陣地﹢’‘師資﹢’‘課程﹢’三維體系,打造傳承紅色基因‘初心課堂’……青少年紅色基因傳承教育有了很大創新。”陳靜說,“同時我也看到,目前尚未完全建立省級‘縣域統籌’模式,紅色教育資源缺乏鏈式整合,跨域協同困難;課程實踐轉化不足,評估工具缺位;專職思政教師短缺,農村師資薄弱,數字平臺功能開發推進困難。”
陳靜建議,實施“荊楚紅鏈”工程,破解資源整合困局;打造“成長坐標系”,重構紅色教育課程體系;“政校生”三方聯動,建立三維考評標準;啟動“紅燭先鋒”計劃,鍛造優秀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數智紅芯”平臺,激活多樣云端教學動能。
“紅色文化體驗深度不足,技術應用滯后,導致青少年表示‘內容枯燥,參與感弱’。”省政協委員、湖北大學旅游學院教授胡芬建議,產業融合,科技創意賦能,打造“紅色﹢”共生經濟生態,構建沉浸式體驗新場景。與此同時,胡芬認為,要通過青年參與重構紅色敘事話語體系,將虛擬偶像與潮流嫁接,以創客計劃激活內容生產,建設青年創作生態,扶持學生開發沉浸式劇目,制作短劇。
提及“紅色﹢”經濟生態,省政協委員、湖北水務集團副總經理張勤認為,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旅游品牌,對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民族精神、促進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張勤建議,以數字技術建設“湖北紅色數據庫”平臺,通過數字技術開發讓品牌IP活起來,運用大數據分析精準定位品牌,開發個性化旅游產品,如紅色研學游、親子游、主題游等,聚焦新媒體宣傳講好品牌故事;鼓勵本地數字創意企業,開發以湖北紅色歷史為背景的數字游戲、動漫作品,通過紅色數字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