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以來,紅安縣接連遭遇五輪強降雨襲擊,特別是從6月30日至7月5日強降雨,來勢兇猛,災情慘重。省政協辦公廳工作組自7月28日進駐紅安后,深入各鄉鎮場區考察災情,赴重點部門調研災后重建,與縣委縣政府會商重建方案、制定重建規劃,突出四個重點領域,全面推進災后重建,確保“一抗四保”工作目標扎實推進。
一、突出水毀基礎設施復建。堅持縣級統籌、部門負責、鄉鎮為輔,加快推進水利、交通、電力、通訊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復建。按照“方案快謀劃、項目快動工、建設快速度”,開辟災后重建審批“綠色通道”,落實“五制”(招投標制、設計方案優化制、項目事前預算審計制、材料價格市場認定制、隱蔽工程現場會審制),加強項目管理。七里坪鎮張家灣大橋被毀,經武警交通部隊、交通局、七里坪鎮三方會商迅速制定重建方案,打造紅色旅游橋、人文景觀橋,將工期由1年縮短為1月,8月1日正式通車,創造軍民共建“連心橋”佳話。
二、突出因災倒房重建。按照“一戶一宅”原則,在農村已新建房屋和在外有住房的,因災倒損的房屋不納入恢復重建范圍,所有危舊房全部拆除,其宅基地納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按照政策給予補償。經核查,全縣需恢復重建倒房戶1262戶、2908間。目前,對因災倒房五類人員(五保戶、孤兒戶、低保戶、特困優撫對象和一般貧困對象)給予4萬元以內的救助,并將救助資金與易地扶貧搬遷資金整合,一般倒房戶納入危房改造對象,按國家政策予以補助,確保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因災倒房重建工作。
三、突出農業災后復產。搶天時農時,抓緊補種改種。縣政府安排1000萬元分配至各鄉鎮,由鄉鎮統籌用于“三農”受災面上救助。及時排水減漬、翻耕水打沙壓農田,及時修復水毀大棚、苗圃、塘堰的道路、溝渠、泵站等農業基礎設施。組織農民改種補種,以秋補夏、以經補糧、以短補長,及時補種早稻、大豆、秋玉米、蔬菜,盡快改種蕎麥、芝麻和速生等小雜糧。及時調撥購買秋季農業種子資金,所有種子免費發放到受災農戶。全縣需改種補種6.2萬畝,已改種補種5.1萬畝,占82.3%。同時,組織農業技術人員走村串戶,指導農民抓好作物肥水調控、病蟲害防治、葉面施肥,以技促管,以管促收,最大限度把農業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四、突出工商業災后復產。堅持農業損失工業補、一業損失多業補,充分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個一批”(做大做強一批、創新發展一批、解困盤活一批、調整壓縮一批、依法退出一批)的第一抓手作用和“五大基金”(大別山振興產業發展扶持基金、信投風險基金、中小企業互助基金、企業轉型升級基金、人才發展專項基金)的撬動放大作用,對受災企業采取減免稅費、貼息貸款、產業資金支持、金融支持等方式進行救助。對新增銀行貸款的受災企業安排8000萬元財政資金為企業提供應急還貸和臨時性周轉借款,安排5050萬元調度資金支持52家重點企業發展。
(省政協辦公廳工作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