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一次走進房縣化龍堰鎮高橋村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經過各級組織的支持和工作隊的不懈努力,多年的幫扶有了顯著的成效,高橋村已經呈現出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景象,看不到多少貧困村的痕跡。也許沒有比較還難以感受到精準扶貧的力度。今天,再次走進高橋村,一年來的變化足以讓我感受到震撼,亮點紛呈:村里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公路寬闊遠遠高于村村通的標準,路兩邊的路燈盡顯城鎮的景觀。公共廁所、垃圾箱等設施布局合理,整潔大方。村辦幼兒園經過省政協機關黨委的資助,各種教學設施越來越齊全,教學質量有了進一步提高。穿村而過的小溪被整治成小橋流水、錯落有致、一步一景,漫步在溪邊的林蔭小道甚是愜意。核桃產業園的核桃樹又粗壯了許多,樹上掛滿了一串串的紙皮核桃長勢喜人,讓人忍不住駐足留影。產業扶貧已初顯規模。服裝加工企業的產品已遠銷非洲。蔬菜大棚種植基地品種多、規模大、品質高,綠色環保的西紅柿隨手摘一個就能品嘗到那份原滋原味。原先閑置的坡地已經流轉,大面積種植了西瓜,一排排整齊的瓜苗既是播下了希望,也造就了一道風景,能夠想象到西瓜成熟后采摘的喜悅。當然,無論是幼兒園還是服裝車間角落里的四點半學校,都讓我的心尤為溫暖。
多年來高橋村的精準扶貧工作已經卓有成效,我相信,黨和人民交付的這項艱巨的政治任務一定會如期完成。在這里我想說的是,通過這次走訪貧困戶和實地調研,心中有了幾點不成熟的思考:
一、農民晚年生活的質量如何提高?
這次走訪的貧困戶是高橋村前村支書,走進老支書的庭院,干凈整潔,兩層小樓精致時尚,旁邊還有一棟平房,相比之下顯得有些不協調。其實平房是老支書夫婦的,兩層小樓是兒子媳婦住的。到老支書平房里看望了一下臥床十年的老伴,也直觀地了解到他們的生活狀況。簡單地描述,就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戶家庭狀況差不多。老支書今年85歲,當了30年村干部,16年的村支書。有5個兒子、2個女兒,有在外地工作的,也有在本村生活的,小兒子和他們為鄰,實際上是各自過各自的生活。老支書說,當過村支書每年有一千多的補助,老伴病后每年一些醫療保障,自己身體還好,門口還有一片菜園,吃菜不用愁,平時小兒子夫婦適當有些照顧,逢年過節其他子女也回來看望給點錢物。說起這些,老支書滿臉笑容,能感受到他有一種幸福感。
老支書的生活狀況基本能代表目前農民晚年生活的現狀,而且算是條件比較好的情況。我所思考的問題是,經過幾十年的打拼,兒孫滿堂都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而自己還蝸居在和多年以前一樣的生活環境中,兩老相依為命,這不應該說生活質量就比較高了。想想自己的父母頓感慚愧,與之相比也很相似。平時不覺得,認為自己工作忙,有機會回去一次給些錢物就夠了,細細一想,其實遠遠不夠。老人們需要的是陪伴、親情和健康。
二、農村人口結構不合理如何改善?
在村子里走了幾圈,除了農村的新面貌令人震撼之外,另有一種現象也讓我寢食難安,那就是空心村。看著一棟棟房子既漂亮也大氣,可據了解,每戶大部分只有一到兩人,要么是老人,要么是老人帶著孩子,連年輕一點的婦女都很難見到,更別說男勞力了。大部分勞動力外出打工,是現階段農村快速提高生活條件的一條出路,也是城鎮建設的需要。但農村的未來絕不是靠老人和孩子撐起來的。如何加大村里產業扶貧力度,擴大就業,吸引外出人員返鄉就業,在家門口掙錢,為自己的家鄉添彩,是改善農村人口結構的必由之路。
三、農業發展模式和方向如何優化?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新農村發展的助推器,農業的發展已逐步走出了新的模式。企業牽頭、農戶出地出力、規模種養殖已經成為貧困鄉村脫貧的經驗之道。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最大效益化是新農村取得新成就的發展方向。像高橋村這樣的山區貧困村可以進一步加大服裝加工、大棚種植的規模,擴大村民就業,增大經濟收益;依托村里優美的自然環境,講好故事,做精品農家樂,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發展觀光農業,發掘采摘文化,多方位增加農戶收入渠道,種好梧桐樹,一定會招來金鳳凰。
這些是目前乃至脫貧之后,三農問題發展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高橋村是鄂西北貧困山區的一個縮影,高橋村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共產黨人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克難奮進、艱苦創業的奮斗史。回顧過去,多年來各級黨和政府的持續幫扶和一茬接一茬的扶貧工作隊無怨無悔的默默付出,讓貧困農民擺脫了貧困。展望未來,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指日可待。當然,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脫貧,還有更深層次的追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注重頂層設計,使發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