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進城務工是個大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該打開的“城門”打開,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持續快速推進我省城鎮化進程,各項工作舉措有力有效。
為了更好地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期待,省政協廣泛征求意見后確定協商主題,會同8個民主黨派省委會、13個市州政協組成調研組奔赴基層一線調研,形成24份報告,并組織了線上線下問卷調查。
5月31日,省政協“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月度專題協商會召開。黃翠、翁雨雄、梅志罡、洪再林、魏靜、周紅云、冉錦成、吳建清、張粒、呂瑩等委員、專家協商發言或現場提問,有關部門作了積極回應。
會場上,大家交流思想、交換意見,在協商中深化認識,在協商中達成共識。


把該打開的“城門”打開
委員們認為,把該打開的“城門”打開,這里的“城門”內涵十分豐富,不僅是進城,而且要能夠在城市里生活得下去、生活得更好。這需要在戶籍、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保和住房等領域進一步完善配套措施,提供精準基本公共服務,讓他們更好地在城市里打拼、生活和奮斗。
在主題發言中,省政協有關負責同志說,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作為一項制度提出來,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責任落實到各級常住地政府,是重要的理念創新、制度創新。
如何貫徹落實好?他認為,需要堅持規劃引領,健全制度機制。
他建議,細化我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落實措施。加強對城鎮化發展規律、人口發展規律的研究,準確把握階段性特點,定期分領域開展公共服務發展情況監測評估。完善各分項工作規劃,動態調整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具體實施標準。
就進一步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相關制度,委員們提出建議:
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證制度,逐步提高居住證持有者的基本公共服務享有待遇、擴大享有范圍,構建起以居住權而非戶籍權為基礎的基本公共服務享有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財政制度。按照事權財權匹配原則,推動財政轉移支付與財政性建設資金同流動人口市民化、非戶籍人口公共服務供給掛鉤。
就完善相關工作機制,委員們提出建議: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常住人口信息動態管理機制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全過程信息預警、工作通報、效果反饋等機制;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加強信息互享和證明互認,推動“一網通辦”“一事聯辦”,打通信息壁壘;建立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政策前后銜接機制,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相關權益。
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務覆蓋率等指標納入政績考核體系。
緊抓重點領域 解決突出矛盾
“群眾的期盼和向往,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必須緊抓重點領域,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協商會上,委員們真誠建言。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堅持就業優先,委員們建議——
當前應特別重視針對我省產業轉型、平臺經濟等對傳統就業的影響,發揮企業在穩就業、擴就業、就業培訓中的主力軍作用,通過稅收等政策杠桿,激發企業積極性。加快建設高標準的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提高培訓質量和水平。
住房有保障,生活更幸福。就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提升百姓住房“幸福指數”,委員們建議——
以老舊小區、老舊廠區和城中村改造為重點,有序推進城市更新。
逐步擴大城鎮住房保障體系覆蓋面,保證新市民占有一定比例;以人口凈流入的大城市為重點,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在用地上給予支持;通過回購、置換閑置商品房、公寓房,鼓勵企業建設員工宿舍等方式,緩解住房壓力。
租賃住房用地供應計劃,應主要安排在產業園區及周邊、軌道交通站點附近、城市重點建設片區等區域。
優化新市民購房補貼政策和房貸手續,完善公積金異地貸款政策。
社會保障能夠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委員們就做實社會保障提出建議——
著力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研究制定農業轉移人口戶籍地與常住地的社會保險接續政策,促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健全社會救濟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督促平臺企業依法參保,做好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
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社區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制度,完善困難群體醫療救助體系。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委員們就做好教育保障提出建議——
教育資源配置應與城鎮化進程相適應,新市民隨遷子女就學應納入城鎮發展規劃,對流入地應按政策加大土地供應和資金投入。
積極推進“多校劃片”、集團化辦學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均衡教育資源;落實好新建居住小區配套建設幼兒園、中小學的政策。
讓新市民看到宜居安居的長久希望
委員們認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是簡單的戶籍變化,也不僅僅是人口有序流動的問題,還要有支撐從農村到城市生活場景轉換的體制機制,這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必須夯實工作舉措,推動有效落實。
委員們建議,要正視當前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項,既通過抓發展解決當前的一些突出矛盾,讓新市民在城市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也通過抓提升健全配套政策體系,讓他們看到宜居安居的長久希望。
就大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委員們建議:建立健全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省以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大力推動市政交通設施建設,推進縣級醫院提標改造,加大“一老一小”服務供給。
就強化基層服務功能,委員們建議:充分發揮社區服務新市民的一線作用,進一步推動職能部門組織下沉、資源下沉、力量下沉,滿足新市民基本公共服務要求。
就創新供給模式,委員們建議:鼓勵企事業單位利用閑置場所和資源,提供普惠性公共服務;探索“建管分離”模式,破解公共服務領域重大項目籌資難的瓶頸;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
就促進新、老市民融合,委員們建議:依托企業、社區、社會團體等機構開展新市民培訓,組織文藝娛樂、健康關愛、困難幫扶等活動,宣傳新市民在城市建設中的貢獻,給予應有的人文關懷。
(攝影:楊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