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協商活動 >2022年度

省政協圍繞“加強我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與利用”
開展月度專題協商,建言傳承延續歷史文脈,共同締造美好生活——
為后人留下可視可見可讀的荊楚文化

2022-08-26 07:54:42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張輝 鄭軒  
字體大小:【

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守護中華文脈。


我省從1982年荊州市被公布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相關保護工作已走過40年歷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各地進行了一些成功的實踐探索,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精神,更好地“留住記憶”“記住鄉愁”,省政協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要求,聚焦“加強我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與利用”,于8月25日召開月度專題協商會。


省政協主題發言人以及胡芬、徐國斌、方黎、陳先紅、周曉琦、王廣立、李詩、錢紅平、李小雄、羅強、張存泰等委員專家認為,那些在歲月中佇立了幾十年、上百年、上千年的荊楚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瑰寶,我們必須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既講好荊楚故事,又為后人留下可視可見可讀的荊楚文化,更好延續歷史文脈,共同締造美好生活。


會前,省政協辦公廳、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做了大量籌備工作。民革、民盟、民建、農工黨、九三學社、臺盟等民主黨派省委會,武漢、襄陽、荊州、孝感、黃岡、咸寧、恩施等市州政協,部分常委、委員和智庫專家認真開展調研,形成38份調研成果。


DSC_1932.jpg

月度專題協商會現場


 堅持保護至上、搶救第一

委員們認為,堅持保護至上、搶救第一,是建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制度的初衷和根本所在。


省政協主題發言人認為,應充分認識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極其重大的獨特價值,刻不容緩實施搶救性保護、規范化利用。為此建議:


識別我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核心價值,多層次、全方位、持續性挖掘其歷史故事、文化價值、精神內涵。


如紅安縣七里坪鎮,革命歷史給其留下了以長勝街為代表的革命歷史遺址群。建議在規劃引領、政策措施、資金保障、人才培訓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省、市、縣、鎮四級成立由主要領導、相關部門參與的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組織、協調,加強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與利用,傳承紅色基因,構建系統完整的保護對象體系,盡快摸清家底,完善保護名錄。


創新保護利用理念,按照留改拆并舉,以保留保護為主的原則,采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穩步推進城鄉整體保護、有機更新改造。


委員們認為,堅持保護至上、搶救第一,需要及時有效夯實專業性支撐、法治化保障。他們建議——


盡快出臺《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鼓勵設區的市結合實際,制定歷史文化保護地方性法規。


各級黨委、政府落實主體責任,做好動態監管和長效管控工作。采取切實政策和措施,加強保護機構人員力量。


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加強高校、職業學校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加強領導干部的培訓。建立健全修繕技藝傳承人和工匠的培訓、評價機制。


堅持永續利用、科學利用

委員們認為,堅持永續利用、科學利用,目的是讓保護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增強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他們建議,著力激活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時代功能,深度推進融合性傳承、市場化開發。


著眼城鎮村的文脈特性,委員們建議,努力找到其獨特定位,總結提煉特色文化IP,擦亮文化名片,深化拓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效應。


2023年,武昌古城將迎來建城1800年。委員們建議,充分調動武昌古城“人事物場境”IP資源,系統開發文宣、文博、文創、文旅、文娛、文體六位一體的“六文”產品體系,全面煥新“武昌古城”品牌。


著眼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在歷史文化資源有效利用中獲取城鄉發展的動力,實現永續傳承,委員們建議:大力推進文化與農業、旅游、體育、金融等業態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以歷史文化保護與創新性轉化為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和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構筑全價值鏈保護開發模式。


著眼探索多方參與的市場化開發路徑,委員們建議——


搭建“共同締造”平臺,政府承擔主導責任,設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專項資金并納入財政預算,全面落實國家各項支持政策,為市場主體參與提供必要條件。


探索古建筑認養、房屋置換、經營權轉讓等模式,吸納市場主體參與保護利用或出資購買第三方服務,多元化利用社會資金。


推動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和居民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保護利用開發模式。可以借鑒紅安七里坪鎮依托紅安華潤希望小鎮找到開發與保護的平衡點,大冶水南灣村成立古民居發展理事會發展民居旅游等的成功經驗。


堅持科學規劃、嚴格管理

委員們認為,編制科學規劃,能夠明晰保護的區域、重點和要求,厘清利用的途徑、方式和界限;實行嚴格管理,才能把保護和利用的各項制度落實到位。


這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系統工程。委員們建議——


建立湖北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管理體制。在省級層面建立多部門參與的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編制全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謀劃重大保護工程,建立省級保護對象名錄和分布圖。市縣層面落實好屬地責任,提出保護清單,編制專項保護方案,完善保護傳承管理辦法。


結合長江經濟帶、長江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等國家戰略的貫徹落實,加強對重要跨區域、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空間統籌,與各類國土空間規劃、發展戰略規劃充分對接,促進經濟社會與文化保護傳承協同發展。


長江兩岸縱深50公里分布9個歷史文化名鎮、174個歷史文化名村(含165個傳統村落),約占湖北歷史鎮村的65%。委員們建議,以流域思維推動兩岸沿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發展,保護挖掘湖北內河資源,打造長江歷史文化旅游長廊。


構建以名城名鎮名村為支撐的荊楚文化展示集群。重點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風貌環境,補足短板,提升人居環境品質,讓原住民留下來,讓新移民愿進來,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讓保護更有溫度,讓利用更有效益。


湖北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武漢市、襄陽市、荊州市、隨州市、鐘祥市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洪湖市瞿家灣鎮、監利市程集鎮、鄖西縣上津鎮、當陽市淯溪鎮、紅安縣七里坪鎮、監利市周老嘴鎮、麻城市歧亭鎮、潛江市熊口鎮、隨縣安居鎮、咸寧市汀泗橋鎮、陽新縣龍港鎮、宜都市枝城鎮、鐘祥市石牌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村、大冶市大箕鋪鎮柯大興村、大冶市金湖街道上馮村、紅安縣華家河鎮祝家樓村、利川市謀道鎮魚木村、麻城市歧亭鎮杏花村、南漳縣巡檢鎮漫云村、通山縣闖王鎮寶石村、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宣恩縣椒園鎮慶陽壩村、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陽新縣大王鎮金寨村、陽新縣排市鎮下容村、棗陽市新市鎮前灣村


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武漢市江漢路及中山大道歷史文化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