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我以駐村工作隊員身份進駐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化龍堰鎮高橋村,親身參與并見證精準扶貧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2021年7月,我的崗位調整為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轉戰神農架林區石屋頭村,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在石屋頭村的4年里,我親眼見證了這個偏遠山村從“交通閉塞、產業單一”到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宜居示范村”的華麗蝶變。
起初規劃石屋頭村民宿改造時,我們曾想照搬城市民宿的設計風格,卻遭到村民反對:“石頭房子是咱村的根,拆了就沒魂了!”我們當即調整思路,尊重村民意見保留石屋原貌,僅對內部設施進行現代化升級。沒想到改造后的石屋民宿竟成了游客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后來推進消費幫扶時,農產品銷路受阻,又是村民提醒:“現在年輕人愛刷直播,咱們試試線上賣貨!”我們迅速組建直播團隊,帶著村民走進田間地頭直播帶貨,成功打通農產品外銷通道。
石屋頭村的發展,始終拒絕盲目跟風。面對不少村莊選擇的“種茶葉”老路,我們邀請農業專家實地測土壤、分析海拔氣候,最終結合實際確定“太空稻”和紅高粱種植方向;修路、建儲水池、裝路燈等民生工程,也不是“拍板就干”,而是通過每年3次全覆蓋走訪,把村民的“急難愁盼”列成清單,按優先級逐步推進。反觀有些村莊,明明缺水卻硬搞水產養殖,交通不便卻強推農產品深加工,最終項目淪為“擺設”,浪費人力物力。
石屋頭村的發展,始終避開“大而全”的同質化陷阱,立足“神農架生態”和“石屋頭文化特色”,走出“基礎產業﹢生態旅游”的差異化路子:種植“太空稻”時突出“高山特色”,打造“高山冷水有機米”品牌;改造民宿時保留“石屋風貌”,融入當地民俗文化,最終實現“春賞花、夏避暑、秋采摘、冬研學”的全季旅游模式。
產業始終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也是群眾致富的“靠山”,但發展產業絕不能“一刀切”。在石屋頭村,我們探索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的模式:合作社統一為種植“太空稻”的村民提供種子、技術指導,收獲后統一收購、訂單式銷售,解決“種不好、賣不出”的難題;改造民宿時,村集體統一協調客源渠道、制定收費標準與服務規范,讓村民“放心干、能掙錢”。
截至目前,“太空稻”種植已帶動26戶村民年增收1.2萬元,民宿產業讓10余戶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這種“精準施策”的實干,讓村里的產業從“小打小鬧”變成“規模效應”。這告訴我們:發展任何事業,都要“以人為本”——企業要盈利需要考慮客戶需求;推進項目需要兼顧社會效益。當“實干”能讓他人受益,工作才有“溫度”,人生才有“厚度”。
這印證了一個道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是最好的“課堂”。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其他工作,都要在實踐中摸索規律——不盲目復制他人經驗,而是結合自身實際“量體裁衣”,才能讓每一分努力都落到實處、見到成效。
(作者系湖北省政協辦公廳離退休干部處一級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