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物流是建設先行區的關鍵之舉。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構建東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資信四流融合、鐵水公空四網互聯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省政協落實黨代會精神,召開省政協常委會會議,聚焦“加快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重要節點和重要樞紐”協商議政。
省委對開好此次會議高度重視,省委常委會會議聽取本次會議籌備的有關情況匯報,充分肯定會議選題,對開好會議提出明確要求。
9月22日至23日,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召開。省政協副主席周先旺作主題發言,3位省政協常委、2位民主黨派代表、3位市政協主席作了大會發言,2位省政協常委與省直有關部門進行了現場互動。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有關市州政協和部分常委、委員及專家學者提交了29篇高質量的調研報告。
常委們認為,為建設交通強國示范區,打造新時代九省通衢凝心聚力,助力我省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全省各級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立足“新格局”,在轉變發展理念上求突破
?主題發言建議——
更加突出國內大循環。以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主,立足長遠、適度超前布局聯通國際通道,進一步增強戰略牽引和要素集聚能力,為建設先行區當好開路先鋒。
更加注重解決關鍵性問題。全面梳理我省綜合交通建設存在的短板弱項,堅持系統集成、整體推進,構建鐵水公空協同發展、省內外暢通無阻的交通運輸格局。
更加依靠協作合力共推。以系統觀念統籌推進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實施,研究解決專項資金、建設時序、耕地占補平衡等問題,強化協同聯動、形成工作合力。
牽住“牛鼻子”,在打造雙循環重要節點樞紐上見實效
?主題發言建議——
高起點打造航空“客貨雙樞紐”。依托武漢都市圈發展協調機制,成立工作專班,協調解決天河和花湖機場若干問題。推動天河和花湖機場軌道交通互聯、沿江高鐵引入等項目,探索空空轉關、空地轉關服務和安檢互認。
高標準建設“一主四輔”內河港口。盡快明確以武漢港為核心,黃石港、宜昌港、荊州港、襄陽港為重點的各港發展定位。
高站位優化鐵路樞紐布局。堅持“鄂東提質量、鄂中強鏈接、鄂西增密度”布局。堅持客貨并重。爭創中歐班列國家集結中心示范工程。
高水平打通快速干線硬連接。加快推進京港澳、滬渝、福銀等高速公路湖北段“四改六”“四改八”提質擴容工程。統籌解決三大都市圈城市間“斷頭路”“瓶頸路”。
聚焦“高質量”,在釋放物流效能上下功夫
?主題發言建議——
優化管理機制。打破行業壁壘,整合部門物流相關職能,組建物流運行管理實體機構。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機制。
優化運輸組織。開展全省物流大數據平臺建設,整合不同運輸方式、不同企業等各類物流信息。
優化企業結構。爭取物流龍頭企業落戶湖北。招引知名航空貨運、國際貨代、跨境電商等入駐花湖機場。培育更多跨方式運營、全鏈條整合的5A級物流企業。
突出“體系化”,在盤活樞紐經濟上做文章
?主題發言建議——
加速綜合交通樞紐轉型發展。推動以武漢東站為代表的城際鐵路樞紐站向城市綜合體轉型。推動綜合貨運樞紐向物流集聚區轉型,盡快形成“前港后產、港產協同”新格局。
挖掘“交通+”新經濟業態潛能。促進“交通+旅游”“交通+快遞”等融合發展,加強省內4A級以上景區與交通主干道連接線建設,利用汽車客運深度整合縣域內電子商務、小件快遞和物流配送資源。
強化新建樞紐要素約束預控。新建綜合交通樞紐要前瞻布局旅游集散、商務會展、貿易金融、文化休閑、購物餐飲等功能,加強發展空間預留、用地功能管控、開發時序協調。
加快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省政協常委 黃艷
加快推進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解決船閘通過能力不足問題。加大項目立項力度,開展可行性研究,為加快工程建設提供支持。
推進“荊漢運河”工程前期研究與立項。充分利用江漢平原水網密布優勢,建成以生態保護和環境修復為主、荊州直達武漢的“荊漢運河”,形成航運與生態相互協調的“雙水道”格局。
打造中部地區樞紐港,提升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地位——
推動鄂湘贛三省共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形成武漢港、岳陽港、九江港“三港聯動、組合發展”。
構建高效便捷多式聯運體系,強化港口鐵路集疏運網絡,加快推進“漢海1140型”等新型船舶標準化。
推進實現港產城融合發展。統籌協調港航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防洪安全的關系,以陽邏、白滸山、青山等港區為核心,發展多層次臨港新城、港口產業園。
培育智慧航運新優勢。統籌智慧港口、智能船舶、岸電、港口數字孿生等研發與應用,將陽邏國際港打造成為長江全流域示范型集裝箱智慧碼頭。
完善物流樞紐體系,促進深度銜接
■省政協常委陳林祥代表民革湖北省委會發言
系統優化物流樞紐布局,構建立體、綜合、綠色貨運物流體系,統籌布局物流通道、樞紐、網絡和節點,促進資源高效配置。
發揮市場決定作用,完善物流樞紐的多式聯運系統,培育與物流樞紐相匹配的制造業集群,完善物流樞紐與商貿區以及城市貨運網絡的銜接,強化物流樞紐與制造業、商貿業聯系。
加強省級統籌,完善保障措施。
建立物流樞紐多方協同管理機制,建立物流樞紐運營聯盟、物流樞紐屬地化協同治理機制,協調成立中部口岸管理委員會,建立物流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機制,以及“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元籌資”的投融資制度。
統籌貨運物流體系規劃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對關鍵物流樞紐及依托綜合交通樞紐的工業物流園區或市場群劃定規劃保護區予以長期保留,加強物流樞紐服務平臺和基礎設施的信息化建設,統一各種交通方式集裝容器的標準化和信息一體化,發展“一單式”智慧物流。
挖掘“交通+”潛能,培育新經濟業態
■省政協常委 鄒薇
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交通強省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積極爭取中央專項債、車購稅等資金支持,探索重大項目捆綁土地、礦產、旅游等資源綜合開發的投融資模式。
推進交通裝備自主化,培育“交通+制造”新業態。推進交通運輸與信息產業融合,聚焦無人工廠、工業互聯網、信創、大數據、在線設計等領域發展新業態。強化交通動力系統和特種裝備關鍵技術研發,發展成套技術設備。培育零庫存制造新業態。
推進基礎設施網絡化,培育“交通+數字”新業態。建設綜合交通產業大數據中心。打造交通樞紐綜合體,培育新個體經濟和微經濟。
推進物流運輸便利化,促進“交通+貿易”新業態。組建湖北物產集團。建立“一單到底”智慧物流結算機制。推進即時物流、無人配送、共同配送等新業態。
推進出行服務便捷化,促進“交通+文旅”新業態。加快融入“全國123出行交通圈”。發展“快旅慢游”“線下體驗、線上開播”等新業態。
建設大宗商品鐵水聯運樞紐
■荊州市政協主席蔣鴻代表政協荊州市委員會發言
構建現代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大宗商品鐵水聯運樞紐,荊州區位居中獨厚、通道得水獨優、綜合成本獨優的比較優勢明顯,最大的短板在鐵路、在過江通道、在互聯互通不夠。
支持荊州鐵路項目入規開建。懇請省級層面和國鐵集團支持,將荊岳高鐵、江漢平原貨運鐵路等納入上位規劃;盡快明確武貴高鐵線路及江漢平原高鐵大環線在荊規劃布局。
支持荊州長江江段保護區功能調整。為進一步推動地方港口建設解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懇請省政府協調國家部委盡快批復長江天鵝洲白鱀豚保護區和長江新螺段白鱀豚保護區區劃調整方案。
支持荊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懇請省級層面爭取國家部委支持,將宜荊荊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納入國家規劃,全力支持荊州申報對外開放水運口岸。懇請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協調湖南省將沙公高速南延、監利至華容高速、當枝松南延等項目納入湖南省“十四五”中期規劃調整項目。
提升中歐班列武漢鐵路運輸能力
■省政協常委 韓民春
對武漢中歐班列的投資與運營模式進行戰略性調整,重組平臺公司,以“市場主體+樞紐”一體化模式,組建聯合平臺公司;強化省級統籌,構建省市區聯動的常態化協調機制;出臺一攬子配套政策,省市區共同分擔班列運輸補貼。
全力爭取武漢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項目,協調解決武漢中歐班列開行線條問題,增加年度總趟數,爭取圖定線條增加每周15列以上。
打造中部陸海國際大通道,形成內陸“新沿海”。將江海直達、武漢—日韓集裝箱航線及武漢中歐班列作為三條主通道,加快陽邏港、吳家山兩大國家物流樞紐的集疏運體系建設,建設境內外分撥集散中心、海外倉,與長江中上游地區、中下游地區聯合,協同打造中部陸海國際大通道。
完善設施功能,高起點建設吳家山國際陸港。大力發展“班列+口岸”模式,創建集結中心,增強鐵路口岸功能等。
搶抓RCEP發展機遇,大力發展南向通道業務,大力推進武漢—欽州港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新線路,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
推動港口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落地
■省政協常委孫濤壘代表九三學社湖北省委會發言
建強集疏運網絡“硬設施”。推進京港澳、滬渝、福銀等高速公路重點路段提質擴容,加快推進武漢林四房港區、宜昌七星臺港區、襄陽小河港區等疏港公路建設。加快快速客運通道建設,提升武漢、襄陽路網性貨運樞紐能力和效率,加快宜昌紅花套港區、荊州沙洋港區、公安港區、木沉淵港區,黃州港區鐵水聯運集疏運體系建設。推進長江荊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建設,實施興隆至蔡甸段2000噸級航道整治工程和丹江口至襄陽段航道1000噸級整治工程。
提升港口集疏運“軟聯通”。搭建省級多式聯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協調開展多式聯運運行調度、統計監測、市場分析等系統建設。
著力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人。引導我省多式聯運企業集中核心資源,通過參股、兼并、聯合、合資等多種形式,形成多式聯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多式聯運經營人主體地位和作用,積極參與國內國際多式聯運市場競爭。
補齊花湖機場空高聯運短板
■鄂州市政協主席杜文清代表政協鄂州市委員會發言
爭取國家支持。國家發改委、民航局已在《關于促進航空貨運設施發展的意見》中,將鄂州花湖機場上升為國家戰略。爭取將與機場配套的空高聯運項目從國家戰略層面上納入國家政策扶持范圍。
加強省級統籌。從省級層面上對項目建設的政策、資金、土地等要素進行統籌,加大支持、調劑、保障力度。
盡快明確建設方案。目前省政府還在研究項目接軌方案。近期,省發改委又召集相關市及建設單位,探討在建的燕磯長江大橋增設鐵路功能的可能性。如大橋增設鐵路功能,機場高鐵及聯絡線項目將有更多比選方案。省級層面應加快研究比選,形成最優方案,爭取早日納入國家規劃、早日開工建設。
加大力度推進。盡快成立省級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組織協調推進項目建設。盡快組織完成立項、可研等前期工作,盡快明確線路方案、投資主體,推動項目盡快開工,盡快建成完備的武鄂黃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打造宜荊荊全國性交通樞紐
■宜昌市政協主席王均成代表政協宜昌市委員會發言
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加強長江及干支流高等級航道建設。持續實施長江中游航道“645”改造工程,推動漢江千噸級以上航道疏浚治理,使5000噸級船舶能直接過閘。優化過江通道布局。對已納入規劃的陡山沱、紅花套、枝城大橋過江通道,爭取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支持增加高速公路功能,提升跨江交通支撐能力。推動翻壩運輸體系建設納入國家戰略。
支持補齊鐵路短板。開工外向通道,推動襄宜常鐵路項目盡快開工建設。聯結內部通道,將宜昌至荊州高鐵項目納入省級戰略實施。打通危化品運輸通道,支持宜昌姚家港化工園區建設危化品鐵路專用線。延伸多式聯運進企業通道,建設枝城港疏港鐵路延伸線,暢通宜都化工園區、松滋臨港工業園物流。
支持翻壩轉運體系。省級層面成立翻壩運輸協調工作機構,與重慶市共同向國家有關部委爭取兩項政策:研究出臺翻壩運輸補貼政策,研究制定過壩貨物分類通行規則。